力量训练的基础,因普遍而被忽视,做对才能

时间:2023-4-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导语

呼吸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热爱健身的人来说,呼吸不仅仅是让身体动起来这么简单,相比于其他训练方法或者原则来说,学会正确呼吸往往能够让你更快速的进步,很多训练者对此不以为意,接下来我们就从六个方面来讲讲关于呼吸的那些事儿。

训练时学会正确呼吸的必要性

1.确保训练中身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激发潜力,让身体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3.避免训练后出现气息不顺,影响后续睡眠、饮食的情况。

4.排出沉积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增大肺活量。

与呼吸同等重要的条件——支撑

实际上,呼吸和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单独完成一个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并且,我们强调呼吸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在训练中实现良好的支撑。所谓支撑,就是让核心肌群绷紧,保持脊柱的中立。无论做任何动作,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稳定的身体是保证发力的基础。

从呼吸的角度来说,直接受影响的部位是上半身。如果把整个上半身分为两部分的话,那么上背部和胸部所在的位置就为上部,腰腹所在的位置就为下部;一般来说,上部更宽厚,支撑能力更强,下部相对薄弱,支撑能力欠佳(拥有大肚腩的人只是因为腹部脂肪较多,这些脂肪并不能像肌肉那样提供力量以及支撑能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腹式呼吸,给予下部更强的支撑能力。

在调整呼吸之前,我们要先做好支撑,用“挺胸、抬头、收腹、提臀”八个字就可以完成。

挺胸:双肩后展,肩胛骨向内收缩,使肩膀位于胸部之后。

抬头:颈部保持中立,头部不低垂不前伸。

收腹:核心肌群发力收紧下腹,将臀部拉到中立位置;肩膀下沉收紧上腹,可以想象做绳索下压练三头时的感觉。

提臀:激活臀部肌群,分担下背部压力,同时避免骨盆后倾。

什么是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就是通过横膈膜的活动来达到吸气、进气的目的。横膈膜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托盘,将上半身分成了胸部和腹部。当横膈膜上下移动时,气体就会随之吸入、排出,腹腔体积也会增大、减小,也就是说,当你吸气时由胸腔变大转变为腹腔变大时,也就学会了腹式呼吸。

两种技巧帮你实现

对于初次尝试的人来说,从胸式呼吸过渡到腹式呼吸是比较困难的,多数人也不能准确的找到横膈膜的位置,接下来就介绍两种可操作的技巧:

1.把腹部想象成气球,通过吸气把这个“气球”填满。要注意吸气时肋骨不要上抬,尽量让空气向下走。

2.把手放在腹部,或者将腰带勒紧,想象用腹部将手或者腰带推出去,最好能做到度全方位,这时你有可能会满脸通红,眼冒金星,所以这种状态通常不会维持太长时间。

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两种错误

1.采用胸式呼吸

在不了解腹式呼吸之前,大部分人吸进的气体往往会聚集在胸腔,这时虽然也会使体内压强上升,但却与我们强调呼吸的目的正好相反。原因如下:

胸腔体积扩大,肩膀抬高,如果杠铃的位置在上半身,那么就会使重心上移,而这种偏离运动轨迹的重心改变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很难保持平衡。

腹部肌群被拉长,其体积也相对缩小,这使得本就单薄的腰腹部更难以保持稳定,反倒是胸部和上背部变得更宽厚,这同样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

2.呼气时间过长

氧气是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条件之一,尤其是在训练时,氧气的需求量会更大,如果呼气时间过长,很有可能会造成缺氧,这对于任何训练都很危险。

需要完全遵循上述的呼吸模式吗?

如果不去刻意的调整呼吸,多数人在提拉重物时都会屏住呼吸,这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称为“瓦式呼吸“,简称为”VM“。之所以在训练时产生瓦式呼吸,是因为举铁的基础是稳定的身体,而VM效应能使腹内压强增大,来为脊柱和核心区域提供可靠的支撑力。

有诸多实验对此也有所体现:在力量训练中,尤其是负重超过1RM的80%时,VM效应会增强到最顶峰;即使是负重比较少,在接近力竭时同样也会激发此效应。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本能,是维持身体纵向轴线稳定的必需条件之一。所以,在训练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憋气的情况,无需刻意的追求完美的呼吸模式,否则不但促使脊柱的稳定性难以保证,还会分散过多的注意力,反而会得不偿失。但需要注意的是,VM效应有利就有弊,它会对血管以及身体其他器官造成压力,对于身体不好的人来说,要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减轻压力。

结语

很多训练者喜欢追求复杂高深的健身理论,反而会忽略最普通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呼吸,因为所有的健身理论都是建立在正确呼吸基础上的,所以,学会正确呼吸往往能够给你带来更可观的训练收益。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