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宫颈炎阴道炎乳糜尿宫颈糜烂慢

时间:2021-12-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导读:易黄汤,源于清·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带下·黄带三》。具有固肾止带,清热祛湿之功效。主治肾虚湿热带下。带下粘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舌红,苔黄腻者。临床常用于治疗宫颈炎、阴道炎、带下病、宫颈糜烂、细菌性阴道炎、慢性盆腔炎、排卵期出血等属肾虚湿热下注者。

方歌易黄汤中芡山药,黄柏白果车前子,湿热带下夹气虚,补肾清热与利湿

组成山药一两(炒),芡实一两(炒),黄柏二钱(盐水炒),车前子一钱(酒炒),白果十枚(碎)

用法水煎服

功效固肾止带,清热祛湿

主治肾虚湿热带下证。症见带下黏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腥秽,或阴部潮湿,肢体困倦,四肢无力,舌红,苔黄腻。

方解

《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具是湿邪,而以带为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妇科证治约旨》则谓:“因思虑伤脾,脾土不旺,湿热停蓄,郁而化黄,其气臭秽,致成黄带。”因此,本病的主要病因为脾虚或生活所伤,脾气受损,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湿热留滞。而见带下量多,色黄或灰白,有臭味,质稀,脾虚湿蕴化热是其主要发病机理。

带下,又称白带,此为妇女常见多发病,俗有“十女九带”之说。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质稠黏、有气味、腹胀便溏等为特征。现代医学中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病,都可见到带下症状。带下病临床多见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其中肾脾阳虚、湿热下注为常见证型。先天不足,或年老肾衰,或久病及肾而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脾肾阳虚;复加摄生不甚,或洗涤用具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湿毒、病虫之邪由外而入。内外合邪,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发病。中医认为,带下的产生,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关键在脾虚。脾虚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伤及任、带二脉,固约无权,而成本病。治疗以健脾除湿、清热止带为法,使脾健湿去热清,则带下自止。

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本不能容水,湿气安得而人而化为黄带乎?不知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走于唇齿,唇齿之间,原有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使任脉无热气之绕,则口中之津液尽化为精,以人于肾矣。惟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黄带为脾之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绕于任脉、胞胎之间,而化此黄色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傅青主女科·带下·黄带三》)。

本方所治之证乃湿热蕴结,气虚不固所致。湿热蕴结,下注下迫,则带下色黄,色黄如浓茶汁,其气臭秽;湿热浸淫,则阴部潮湿;气虚不能温养,则肢体困倦,四肢无力,神疲气短;舌红,苔黄,脉弱或数,皆为湿热气虚之征。治当清热益气,化湿止带。

方中黄柏清热燥湿止带;山药益气固涩止带,与黄柏相用,补不留邪,泻不伤正,共为君药。脾虚湿注,以芡实健脾固涩止带;白果收敛止带,助山药健脾固涩止带,共为臣药。湿热下注,以车前子利湿清热止带,与黄柏相用,以增清热祛湿之用,为佐药。诸药配伍,以奏清热益气,化湿止带之效。

加减用药

若气虚明显者,加白术、扁豆,以健脾化湿止带;若湿热明显者,加泽泻、栀子,以清热燥湿止带;若阴部瘙痒者,加苦参、地肤子,以燥湿清热止痒;若阴部潮湿者,加苍术、木通,以利湿通淋等。

禁忌寒湿证者慎用本方

附方鉴别

完带汤:配人参、白术、苍术补中益气、健脾燥湿,白芍、柴胡疏肝养血,黑荆芥穗收涩止带,陈皮行气化湿,使其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的白带;以带下色白量多,质地清稀无臭味,倦怠乏力,舌淡脉缓为辨证要点。

二方均治带下证。但易黄汤为肾虚有热、湿热下注所致的黄带证;完带汤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所致的白带证。

医案精选

带下腹痛

荆某,女性,54岁。患者主诉“右下腹痛1月余”就诊,曾服消炎利胆片,症状减轻,后再次出现右下腹痛,且尿频,夜尿量多,腰酸痛,带下色黄量多,纳差,腹胀,寐差,便溏,舌淡苔黄腻,脉沉细。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

 处方:山药15克,芡实15克,覆盆子20克,杜仲15克,白果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薏苡仁30克,黄柏15克,车前子(包)15克,蒲公英30克,荆芥穗10克,柴胡10克,内金10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7剂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继予14剂巩固疗效。近期随访已无腹痛、带下等症状。嘱饮食调养,病变随诊。

按:患者为带下病,辨证为脾肾阳虚,湿热下注证。脾肾阳虚为本,湿热带下为标。肾阳亏虚,失于温煦,故下腹疼痛(当为隐痛)。消炎利胆片有清利湿热之味,故服之起效。然治标不治本,故日后复发。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酸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故尿频;水不化气,则夜尿增多。脾肾亏虚,外感湿热之邪,则带下量多,色黄(或有臭味)。肾阳虚不能上温脾阳,则大便溏薄;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差、腹胀。尿频、夜尿增多自然影响睡眠。舌脉为本虚标实之象。

方中山药、芡实补脾益肾,固涩止带;覆盆子、杜仲补益肝肾,固精缩尿,且杜仲善治肾虚腰痛。上四味为君药。白果收涩止带,兼除湿热;白术补脾祛湿,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均为臣药。黄柏清热燥湿,车前子、蒲公英清热利湿;荆芥穗祛风胜湿,柴胡升举阳气,二药得白术而升发脾胃清阳,使湿浊得化;鸡内金消食健胃,佐助白术、茯苓、薏苡仁,且有“主泄利”(《本草经》)之功;元胡辛散温通,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本草纲目》:“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盖延胡索活血行气,第一品药也。”枳壳辛行苦降,长于行气除胀。上八位并为佐药。甘草功用有三:一是味甘能缓,善于缓急止痛;二是生品微寒,可清热解毒;三是调和药性,为佐使之药。诸药共奏益肾健脾、清利湿热之功。全方组方严谨,照顾周到;标本同治,清补兼施。

乳糜尿

某男,45岁,于年5月,因小便混浊如米汾,尿道灼痛反复发作3年初诊。无明显诱因出现小便色白、腰痛等症,市医院检查诊断为乳糜尿,曾予海群生等治疗罔效,经常反复发作。诊见小便混浊不清,白如米泔,甚则尿下结块,上有浮油,尿道灼痛,伴头昏目眩,面黄肢倦,舌苔腻黄,脉象细缓。查:乳糜试验阳性。血检未找到微丝蚴。胸透两肺清晰。西医诊断:乳糜尿。中医诊断:膏淋。证属脾虚湿热型,拟益气健脾,清热祛湿为法。方用易黄汤加减。

处方:芡实15g,山药、黄柏、车前子(包)、白果仁、薏苡仁、太子参、川萆薢、茯苓各10g。15剂。

二诊:上方连服15剂,小便渐清,效不更方。续服11剂

三诊:服至23剂小便正常,头昏、肢倦消失。复查乳糜试验阴性。随访1年,病未复发。

乳糜尿一症属中医膏淋范畴,病因有湿热、脾虚、肾亏诸端,故常治之以清利湿热、健脾益肾等法。然医者以为,本病病程缠绵,脾虚下陷,精微下泄,脾虚运化失职,湿邪内生,久蕴化热,故治疗当以健脾益气佐清利湿热之法。本案病程历时多载,证见小便白如米泔,头昏目眩,属脾气虚弱,又夹尿道灼痛、舌苔黄腻湿热之象,故治疗以健脾除湿清热为主。方中山药、芡实、太子参、薏苡仁健脾益气;黄柏、白果仁、萆薢清利湿热,分清化浊,脾健则湿浊自除,湿祛则脾运自健而收全功。

慢性肾炎

某女,29岁,于年7月来诊。1年来经常浮肿,腰痛,小便短少,经用补肾药后浮肿渐消,尿蛋白仍时有出现,尿检:蛋白(+++)。肢困乏力,面色少华,除目胞晨起微肿外,并无明显浮肿,纳谷不香。苔腻微黄,脉弦缓。证属脾肾两虚,湿热内蕴,精微下渗。治以健脾补肾,利湿清热。用易黄汤加味。

处方:山药、黄柏、山茱萸、茯苓各10g,芡实、车前子(布包)各20g,白果10个(去壳)。15剂。

二诊:服药15剂,尿蛋白(+),腰痛减,饮食增加。又按原方继服10剂,复查尿蛋白阴性。后以六味地黄丸,调理巩固。

慢性肾炎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医者认为,本病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其本在肾,其末在肝,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以致血压升高;肾气下脱,则精微下流,尿蛋白居高不下。故用易黄汤为主,健脾除湿,补肾固涩,以统精气;配山茱萸补肾填精固摄,茯苓淡渗利湿;再加夏枯草、牡蛎之属,平抑肝阳。药中病机,故能获效。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