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编辑老师: 你们好!感谢贵刊考虑我们的稿件,也感谢审稿人和定稿会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在充分尊重定稿会意见的基础上,我对稿件作出了相应的修改。定稿会意见及其回应如下: 意见1:本文为约稿?从题目看,像专家述评,但问题较多。全文字左右,写了5种独立的疾病,自然很难写深刻,不能成为专论。 回应1:头先,杂志编辑部邀请我撰写一篇关于“国内外年度胸膜疾病研究的进展”的述评,因为去年一年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寥若晨星,确实不好写出这样的述评发表在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上。经与编辑部老师商量,改为现稿送审。首先,认为本稿作为“述评”,确实有些问题值得商榷。不过,个人认为将这些临床实际中的问题提出来,发表之后再邀请专家撰文公开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学术争鸣和促进胸膜疾病的研究。其次,撰写本稿的目的是着重介绍国际上常见胸膜疾病在过去10年间取得的进步,并指出我国在这一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旨在呼吁加强我国胸膜疾病研究,规范其临床管理流程,使更多患者获得裨益。最常见的5类胸膜疾病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都已纳入本稿的讨论之中,因此之故,本稿被定位为关于胸膜疾病临床研究的“专论”,似乎并无不妥。 意见2:文字多用居高临下的口吻,似乎老师给学生讲课:“如果你认为过多排除MPE会引起体内蛋白丢失过多,……那么你应该开始规范的临床研究来证实你的观点。如果不能提供可靠的数据,你的观点只能永远是你个人的经验,不能作为推荐同行执行医疗行为的依据。”“我们真有需要拿出证据显示:什么样的抗结核治疗方案最适合于TPE患者?使用激素是否真有裨益?胸腔置管引流真能减少胸膜增厚或粘粘吗?胸腔内注射纤维蛋白溶解剂有助于TPE的引流吗?治疗合并HIV感染的TPE需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等等。”一段就结束了,没有阐述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解答或作者的观点。这种写法与科技文献要求不符。又提到“完全是因为缺乏关于TPE治疗的高质量RCT,国际上迄今尚无法制定TPE的专家共识/指南。”实际上国内外已有肺结核与结核性胸膜炎的防治指南。另外,文中有较多病句和长句,不够通顺。 回应2:定稿会的意见十分中肯和正确,我在修改稿中竭尽所能地删除了那些很不礼貌的字句以及不够通顺的病句和长句。文中提到“完全是因为缺乏关于TPE治疗的高质量RCT,国际上迄今尚无法制定TPE的专家共识/指南。”是基本的事实。经PubMed检索,并经请教国内10余位结核病学家之后确认,国内外确无关于TPE的诊治指南。中文网检索到一篇“结核性胸膜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那是某一位人士总结出来的文章,不是专家组制定的指南。值得一提的是,本稿中每一个观点——无论是主要还是次要观点——都有严肃的科学研究结果支撑。 意见3:建议将文章改写为综述,重点写恶性胸腔积液(包括恶性胸膜间皮瘤)、结核性胸腔积液和胸腔感染的治疗进展,各种治疗方法的比较及优缺点等。不必写气胸。改写后重投。 回应3:本稿正文部分——除外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共计字,归类为“综述”也是合适的。关于恶性胸腔积液、恶性胸膜间皮瘤和胸腔感染的治疗进展,我近10年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已经发表过多篇述评和讲座,目前并无重写的必要。对于不同的胸膜疾病,我不太明白“各种治疗方法的比较及优缺点”是啥意思?请进一步明示。如果是指同一种疾病,基于已有最佳证据的推荐意见都在相关文章(如参考文献6、11、14、15和19)中有了详尽的阐述。 意见4:MPE是胸膜疾病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的情况,但是我国对于MPE的观念和管理仍停留在过去,如教科书仍然以首次24小时胸腔积液引流量不超过~ml,而这~ml并未见文献支持。发表于AJRCC和ERJ的指南均明确了大容量引流(ml以上)对于缓解症状的重要作用,这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也是相吻合的。但是因为这部分和教科书有冲突,期待作者对于ml以上的大容量引流给予更多的解释,这样读者更能接受。 回应4:关于胸穿或置管引流排液量的问题,我们曾基于研究证据撰写过一篇述评(关于胸腔穿刺术的几个问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8:–)。述评中提到,Feller-Kopman等回顾分析了例连续入组的胸穿抽液患者,全部患者每次抽液量均ml,其中98例(53%)患者抽液量为~ml,40例(22%)为~ml,38例(20%)为~ml,其余9例(5%)ml。结果显示,只有1例(ml)出现明确的复张性肺水肿,经过利尿剂和持续正压通气后很快康复,抽液量更多的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复张性肺水肿(AnnThoracSurg,,84:-)。从年起,欧美多个相关的指南均明确推荐一次排液量以不超过ml为宜。既然教科书沿用了数十年的~ml一说并无依据,今天继续谈论这个问题就不应再囿于从前的观念。如果读者不接受,我们有责任苦口婆心地规劝他们尽快接受。 意见5:TPE部分,作者提出了临床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临床中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是否能进一步说明这些问题作者的看法,读者更加期待看到作者的观点。 回应5:既然关于TPE的RCT甚少,文中提出的问题并无明确的答案。撰写本高度目的正是呼吁通道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期“用证据说话”。这就是作者的观点。 此致 敬礼 施焕中 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年4月24日 shihuanzh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