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冻结肩”又被称为“肩凝症”、“五十肩”、“漏肩风”,西医将其归为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一种肩部附近的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的常见疾病。“冻结肩”导致的肩部疼痛以及功能障碍一般由肩部附近的软组织粘连、充血,滑膜增厚以及水肿等情况所引发,这种疼痛占肩痛的10%-15%。 01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对患者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需重视 1、概述 广义的冻结肩包含范围广泛,在现代医学中大体包含了如下几个病变: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肩袖损伤以及包括肩部肌筋膜炎在内的多种疾患。而狭义层面上,相当于临床上多数时候所说的肩周炎、五十肩。 临床上结合病理研究,根据患者的活动功能受限程度和实际疼痛程度进行判断,将冻结肩分为急性期、粘连期、恢复期三个分期。急性期冻结肩患者发病率日趋升高,其发病急而疼痛剧烈,引发的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严重的会直接造成日常活动困难,并对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日常的门诊治疗中,急性期冻结肩患者比较常见,据国内外研究报道本病发病率在2%-5%,可见研究冻结肩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 2、祖国医学对“冻结肩”的治疗 祖国医学上对于冻结肩的治疗包括中药口服、中药外敷、推拿、针灸等几种。其中针灸主要是根据病变与经络循行的联系,选择相应的部位和腧穴,采用多种针灸治疗方法,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病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经、手太阴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肩部经络阻滞不通或筋肉失于濡养。 气血是维持全身脏腑经络机能的基本物质,《灵枢·脉度》曰:“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通过经络之气的作用包括了输送营养,濡养脏腑经络。针灸还可以促进肩关节局部的微循环及营养代谢。 从而有利于炎症水肿吸收和局部堆积的代谢产物的输送,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因此针灸是治疗冻结肩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传统针灸方法主要为针刺治疗,但针刺治疗可能发生晕针、滞针等不良反应,且对治疗者手法要求较高。 02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及治疗,药物虽能止痛,但存在局限性 1、认识 西医上本病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肉、滑囊、关节囊、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受损、退化后造成的关节囊和关节附近软组织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的疾病。在早期,国外对于该病症还没有足够清晰的论证,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相关学者将冻结肩看作是盂肱关节外组织的病理改变所造成的肩痛和关节运动受限。 临床上将冻结肩的病理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急性期、慢性期以及功能恢复期,急性期患者在日常门诊中较为常见,根据研究报道,这种疾病有2%-5%的发病率,主要发生在50岁左右,因其发病急,疼痛剧烈,对患者日常活动如穿衣、工作或娱乐等造成较大的影响。 2、治疗 针对急性期冻结肩的患者,西药治疗上多选择口服药物或者注射药物,口服药物多选用非甾体类药物,此类药物虽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但效果短暂,存在局限性,无法从根源上阻止冻结肩的发展,且长期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易产生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脏受损、神经系统损伤等。注射药物治疗作用明确,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将药物直接注射于局部,使疗效迅速准确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是注射疗法的显著优势。结合长期临床观察及导师经验,注射部位选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和肩峰下滑囊。其中肱二头肌长头肌起自肩胛骨的盂上结节,行经大小结节间沟,腱鞘位于此处,反复摩擦容易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导致疼痛的发生。 肩关节活动时冈上肌肌腱常通过喙突与肩峰下撞击,使冈上肌肌腱异常损伤,另外,冈上肌肌腱纤维与冈上肌斜向连接,当冈上肌收缩时肌腱所承受的力为偏心力也易致冈上肌损伤。因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附着处是常用治疗点之一。 正常人体的肩峰下滑囊有少量液体以润滑和缓冲骨骼之间的摩擦,但如果滑囊由于病理原因出现充血或者水肿,便会诱发生成多余的无用积液,这些积液堆积后产生炎症反应,发出疼痛刺激。因此,肩峰下滑囊也是常用治疗点之一。 临床医学上认为,当组织因为各种原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便会在病变处产生致病物质,这些物质在刺激了人体的痛觉感受器后引起了疼痛效应。直接针对肌腱附着处由于痉挛、缺血导致的疼痛作出治疗,能够阻挡疼痛效应,起到解除痉挛、改善血运的作用,最终促进致痛物质的排除。 以超声引导的精准治疗为核心实行注射,可以动态的监测注射针所抵达的部位,精准的避开血管、神经等组织,避免由于治疗而出现误伤神经、损伤血管等医疗事故,并且在超声引导下当注射针尖到达理想部位时,进行药物推注时可起到观察药液扩散情况的作用,精准注药从而实现药物的最大化利用。 病变部位注射相应药物,实验研究表明注射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到皮下,能够将局部的痛觉敏感性显著降低,达到放松局部肌肉的目的。激素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药效,能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等,也能够减缓关节腔的粘连,减轻炎症反应及组织渗出,迅速达到止痛效果。 甲钴胺能够促进神经恢复药物,其易转移至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从而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局部损伤神经恢复,亦是病变部位注射的常选药物之一。将此三种药物联合注射于病变部位,治疗目的更加明确,治疗效果更加良好。 03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效果较好,尤其是结合穴位刺激治疗 1、相关认识 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拥有与电针一致的镇痛机理并且在外周和中枢起到相似临床疗效的治疗手段。疼痛闸门控制理论指出,电刺激对组织中的粗纤维产生了兴奋刺激,这种刺激使疼痛的“闸门”关闭,进而抑制了细纤维传达疼痛,最终切断了疼痛传导的通路,这一机理解释了电刺激为何会产生镇痛效应。 通过研究比较发现,电刺激信号是通过中枢神经传达,通过对脑垂体的刺激,加速其散播出神经递质,这种神经递质能够最终起到镇痛疗效。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电刺激具有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的作用,尤其结合穴位刺激。 通过肌纤维收缩肌梭等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从而起到镇痛效应。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肩周炎引起的疼痛,指出穴位电刺激的即时镇痛效果略胜于常规的物理疗法,而其远期的止痛效果也与理疗无差别;在止痛的基础上,它还加速了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康复,其效果甚至在改善肩外展幅度等某些方面还胜于其他物理疗法。 2、治疗原理 《诸病源候论》认为,“痹症”的发生是由于风寒湿这三种外邪共同作用,邪气入侵人体,侵犯肌肉,引起疼痛,最终导致“痹症”。《灵枢·经脉》曾经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本脏》也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纵横交贯,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官窍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通过经络循环贯注而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病邪之所以能留于络脉则是因为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抗邪外出无力引起,因此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调节人体正气抗邪外出是治疗的关键。针刺疗法正是抓住了这点,以针具等刺激人体腧穴,激活经络系统,从而达到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引动机体正气抗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针刺治疗痛症的效果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在针刺的现代临床应用中发现,将电流通过针柄加强刺激,可以增强针刺效果。电针对许多慢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已得到广泛肯定,然而,针刺治疗有侵入性,而且其对于操作者的要求高,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晕针、滞针以及断针等现象。 可见针刺亦有其不足之处,经皮穴位电刺激是通过用皮肤电极的形式来代替针刺刺激人体腧穴,激发人体的经络系统,其同时具备了针刺治疗以及电刺激的特点,不仅操作简单安全无创,还保证了治疗的效果,易于被人们接受。 结语:为了充分发挥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方面的优势和取穴少而精的特点,建议根据疼痛部位所属经络选取局部、邻近腧穴及阿是穴,体现针灸辨经取穴特色;该指南还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可与其他辅助治疗方案合用,体现了疗法的多样性,增加了临床医师的可选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