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好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ft/190912/7461259.html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杨梅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片状脱皮。 (1)病因:①冬春。 ②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③自发病前24小时至发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2)临床表现 1)发热、咽峡炎 2)皮疹: ①热后2天出疹,始于耳后、颈及上胸部; ②针尖大小的充血性斑丘疹,有痒感,触之粗糙,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 ③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④躯干呈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可见大片状脱皮,呈“手套”、“袜套”状,无色素沉着。 3)并发症:常见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有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 (3)治疗: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 (4)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忌用冷水或乙醇擦浴。急性期应绝对卧床。 2)保持皮肤、黏膜完整: ①可用盐水漱口; ②避免干硬、辛辣的食物; ③勤换内衣,温水洗浴,避免应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沐浴液; ④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嘱患儿不要用手强行撕脱,须用消毒剪刀剪掉,以防感染。 3)预防感染的传播: ①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 ②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天。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多伴发热及咀嚼受限。 (1)病因: ①人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本病传染源; ②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传播; ③自腮腺肿大前1天至消肿后3天均具有传染性; ④冬春,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 (2)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平均18天; ②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 ③局部疼痛,张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④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不红,腮腺管口可见红肿,但无分泌物。 (3)并发症: ①脑膜脑炎: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样改变; ②睾丸炎。 ③急性胰腺炎:上腹疼痛,有压痛。 (4)辅助检查: ①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发病早期增高,2周左右恢复正常。 ②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 (5)治疗要点:有自限性,无特殊治疗。 (6)护理措施 1)减轻疼痛: ①局部冷敷,亦可用中药外敷; ②多饮水、勤漱口; ③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忌酸、辣、硬等刺激性食物; 2)睾丸炎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或局部间歇冷敷以减轻疼痛。 3)无并发症在家中隔离治疗,隔离患儿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天,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3周。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消化道传染病 1)病因: ①痢疾杆菌,属志贺菌属,常见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和直肠; ②患者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③平素体格健壮、营养状况好2~7岁小儿 ④夏秋多见; ⑤病变在脑组织中最为显著,可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2)临床表现: ①起病急骤,突然高热(是本病首要症状); ②在肠道症状出现前,即反复发生惊厥; ③短期内即出现呼吸衰竭,休克; ④肠道症状往往在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后出现。 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4型:混合型是最为凶险的一型,死亡率更高。 3)辅助检查: ①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②便培养:分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本病的依据,在抗菌治疗前,尽早取新鲜粪便的脓血部分多次送检标本培养,以提高检出率。当患儿无大便,可用冷盐水灌肠取便。 4)治疗原则: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5)护理措施:采取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为止。 结核总论 1.病因及发病机制 ①病原学将痰吐在纸上直接焚烧是最简单的灭菌方法。 ②发病机制小儿初次感染结核菌是否发展为结核病取决于细菌的毒力、数量和机体的免疫力。 ③流行病学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呼吸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经皮肤及胎盘传播者极少。 2.辅助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 ①PPD接种后48-72小时观察反应结果。 ②结核菌素试验先测横径,后测纵径、取两者平均值来判断反应强度。 阴性-无硬结或硬结直径<5mm 阳性(弱)+红硬,平均直径5~9mm (中)++红硬,平均直径10~19mm (强)+++红硬,平均直径≧20mm (极强)++++除硬结外,还有水疱,坏死或淋巴管炎 2)临床意义 ①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未接种过卡介苗,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越小结核可能性越大。 ②反应强度从原直径10mm增至10mm,且增加的幅度为6mm以上,表示新近有感染或可能有活动性病灶。 ③接种卡介苗后PPD反应直径约为5-9mm,硬结浅红,硬结较软,边缘不清。 自然感染结核后PPD反应硬结质地较硬边缘清楚,硬结深红,多为10-15mm。 3)实验室检查 ①从痰、胃液、脑脊液、浆膜腔液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②胸部X线检查是筛查小儿结核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血沉可判断病灶是否具有活动性即可判断疗效。但无特异性。 4)预防 ①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早期发现并合理治疗涂片阳性病人是预防小儿结核病传播根本措施。 ②对有下列指征的小儿,可用异烟肼预防性服药 A.密切接触家庭内开放性肺结核者 B.3岁以下婴幼儿未接种卡介苗而PPD阳性者 C.PPD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 D.PPD阳性,新患麻疹或百日咳小儿 E.PPD阳性伴结核中毒症状者 F.PPD阳性而需较长时间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制剂者 5)治疗 早期、适量、联合、规律、全程是结核病的治疗原则 全杀菌药:异烟肼(INH)、利福平(RFP) 半杀菌药:链霉素(SM杀碱性)吡嗪酰胺(PZA杀酸性) 抑菌药:乙胺丁醇(EMB)、氨硫脲(TBI)或乙硫异烟胺(ETH) 药物毒副作用 异烟肼:周围神经炎、精神症状、皮疹、肝脏损害 利福平:肝脏损害、消化道反应、过敏反应、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 链霉素:听神经损害、肾损害、周围神经炎、过敏反应 乙胺丁醇:球后神经炎、周围神经炎、消化道反应、肝功损害 标准疗法一般用于无明显症状的原发性结核,疗程为9~12个月。 原发性肺结核 原发型肺结核是小儿肺结核主要的类型。 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型肺结核的病理转归如下:①吸收好转:此种转归最常见,出现钙化表示病变至少已有6~12个月。②进展:空洞;支气管内膜结核或干酪性肺炎;支气管淋巴结肿大;结核性胸膜炎。③恶化:血行播散,导致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或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缓慢,可有低热、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疲乏等结核中毒症状。部分患儿可有疱疹性结膜炎和结节性红斑等表现。 辅助检查:胸片可见“哑铃状”双极阴影 治疗:无明显症状者以异烟肼(INH)为主,配合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疗程9-12个月。 护理措施 饮食护理:结核病为消耗性疾病,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富含钙质食物,以增强抵抗力。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常是原发综合征发展的结果,多见于婴幼儿初染后3~6个月以内。 机体免疫力低下,特别是HIV感染易诱发本病。 6个月以下的患儿患粟粒性肺结核的特点为病情重而不典型,累及器官多,特别是伴发结核性脑膜炎者居多。 胸部X线片常对诊断急性粟粒型肺结核起决定性作用,在起病后2~3周胸部摄片可发现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粟粒状阴影,密布于两侧肺野。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强化治疗阶段即给予强有力的四联杀菌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菌侵犯脑膜所引起的炎症,常为血性播散所致的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是小儿结核病最严重的一型。 结脑前驱期患儿的主要症状为性情改变、精神呆滞、喜哭、易怒、睡眠不安。 结核性脑膜炎中期幼婴以前囟饱满为主要表现。此期还可出现脑神经障碍,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瘫痪。 结核性脑膜炎晚期由意识朦胧、半昏迷进入完全昏迷。频繁惊厥甚至呈强直状态。 结脑脑脊液的特点包括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毛玻璃样,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等。但糖和氯化物两者同时降低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改变。 如果你也想加入初级护师百日作战计划那很简单你只要是年初级护师考试的同学长按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