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挂号 http://m.39.net/pf/a_8505686.html 作者:梁锦坚李谦华莫颖倩韦秀宁郑东辉戴冽 作者单位:中医院风湿科 通讯作者:戴冽,dailie mail.sysu.edu.cn引用格式:梁锦坚,李谦华,莫颖倩,等.Erdheim-Chester病一例[J].中华内科杂志,,58(3):-.DOI:10./cma.j.issn.-..03.. 摘要 Erdheim-Chester病(Erdheim-Chesterdisease,ECD)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其临床表现异质性高,从无症状骨病变到危及生命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均可出现。本文报道1例以全身骨痛、心包积液、肺内结节为主要表现并经骨骼病理确诊的ECD,经干扰素α治疗后患者全身骨痛缓解且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 患者女,56岁。因全身骨痛、气促5年,皮肤脓疱3年入院。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廓、双肩、双上臂以及坐骨疼痛,伴乏力、活动后气促、咳嗽,胸部X线示肺部阴影。医院行肺部结节活检术,病理示炎性增殖灶,予抗感染、止痛(具体用药不详)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4年前因气促加重医院就诊,诊断为心包积液,住院行心包穿刺抽液术后气促缓解。3年前因双上肢、胸廓及腰背痛、左腹股沟皮肤破溃在我院骨科住院。胸部CT示多发胸椎、胸骨柄右侧及右锁骨胸锁关节端多发骨性骨质破坏,考虑转移瘤;双肺多发小结节,左肺上叶少量条索灶,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行腰2、4及右肱骨骨质病灶活检+左腹股沟病灶清创,病理示髓腔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及较多浆细胞浸润,组织细胞明显增生,并见少量多核巨细胞。骨髓细胞学检查及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排除多发性骨髓瘤,遂行胸8、9,腰2、4,骶1椎体成形术,术后予抗感染(先后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替安2g、2次/d×5d,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3g、2次/d×5d,静脉滴注美罗培南1g、2次/d×5d,静脉滴注亚胺培南1g、2次/d×32d及联合静脉滴注氟康唑0.2g、1次/d×46d)、止痛(先后给予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1片、3次/d×24d,口服塞来昔布0.2g、2次/d×5d,静脉滴注氟比洛芬50mg、2次/d×27d)治疗仍有全身骨痛。1年前因左肩关节痛加重及关节表面脓疱样皮肤损害医院住院,行左肩关节及左颈部淋巴结活检术,病理提示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予口服沙利度胺(75mg,每晚1次)、奥施康定(20mg,1次/d)治疗,全身骨痛无好转,皮肤损害较前减轻。3医院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见双侧颈部、锁骨上窝多个淋巴结稍增大,代谢轻度增高,考虑为淋巴结炎;胰头前方、胰体后方及中上腹部腹主动脉周围多发高代谢病灶,考虑为良性病变;全身绝大多数骨骼内见弥漫性分布的结节状及斑片状高密度影(成骨性改变),部分高密度影内见低密度骨质破坏,正电子成像术(PET)于骨质破坏区见代谢明显增高,于成骨病灶处见代谢轻度增高,结合病史多考虑为慢性炎症性病变;左肺下叶实变,右肺上叶后段、右肺下叶背段、左肺上叶舌段、下叶背段少许慢性炎症,左侧胸膜增厚。为进一步明确骨痛原因收入我科。入院体检:体温36.3℃,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6/64mmHg(1mmHg=0.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肩峰处、双侧锁骨、胸骨可见骨性突出,局部伴按压痛,全身肌肉无压痛。心律齐,心率次/min,未闻及心脏杂音。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肩部各可见一处约1cm×2cm皮疹,高出皮面,触之有波动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8分。辅助检查:C反应蛋白mg/L,红细胞沉降率78mm/1h,纤维蛋白原5.63g/L。皮肤脓液真菌镜检、细菌培养、抗酸杆菌均阴性;结核杆菌DNA定量1.0×拷贝/ml。全身核素骨显像示颅骨、多个脊椎骨、多根肋骨、骨盆、双侧肱骨及股骨见多发点片状亲骨性显像剂浓聚影,全身多发骨代谢异常活跃,结合病史考虑为慢性炎症所致(图1)。我院病理科会诊:左肩骨组织镜下见组织细胞增生形成的肉芽肿,伴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及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CD68(+),CD1a、朗格汉斯细胞特异性凝集素(Langerin)、S-、CD30、人活化素受体样激酶(ALK)、CD3、CD20、巨细胞病毒(CMV)均阴性,Ki67散在(+)(图2)。BRAFVE突变阴性。诊断:Erdheim-Chester病(ECD)。予干扰素α-2a万IU隔日1次皮下注射,口服沙利度胺50mg每晚1次,口服甲泼尼龙20mg、1次/d(4周后逐渐减量至4mg、1次/d),口服环磷酰胺50mg、1次/d。随访6个月,患者全身骨痛大部分缓解,奥施康定逐渐减停,按需使用非甾类抗炎药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分,双肩脓疱样皮疹好转。治疗过程中有一过性白细胞减少至2.28×/L,停用干扰素α-2a,将环磷酰胺换为口服环孢素50mg每日2次后白细胞总数恢复至3.94×/L,并调整干扰素α-2a用量为万IU每3天1次皮下注射,其后1年随访监测白细胞总数波动于(3.9~8.3)×/L水平。 ▲图1全身核素骨显像:颅骨、多个脊椎骨、多根肋骨、骨盆、双侧肱骨及股骨见多发点片状亲骨性显像剂浓聚影,全身多发骨代谢异常活跃 ▲图2左肩关节组织活检病理见组织细胞增生形成的肉芽肿,伴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及多核巨细胞 HE× 讨论 ECD是一种罕见的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既往曾称为类脂质肉芽肿病。年JakobErdheim和WilliamChester首先报道该病[1],至今全球报道不超过例。吴中耀等[2]在年报道我国首例ECD,至今国内关于ECD的文献均为个案或病例系列报道,缺乏系统的研究。 ECD好发于成年人,大部分病例均有骨骼病变,但并非所有患者有骨痛表现,主要侵犯四肢长骨的骨干和干骺端,X线、MRI及全身骨显像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对称性、骨质硬化病变;心血管系统常见心包积液、右心房占位、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周围软组织套,导致心包填塞、心力衰竭、肾动脉高压、心肌梗死、门脉高压等;肺侵犯通常是无症状的,仅在影像学上显示慢性炎症、胸膜炎以及肺内结节,少数病例有呼吸道症状甚至呼吸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以占位、渗出性病变为主,临床表现与病灶部位相关;神经内分泌系统受累以尿崩症最为多见;眼眶病变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球后疼痛、动眼神经麻痹及视力障碍;肾周组织渗出及腹膜后纤维化是腹膜后常见的表现,可导致肾盂积水和输尿管狭窄;皮肤病变以眼睑黄斑瘤及头颈躯干部位红棕色斑丘疹为主。典型病理表现为CD68(﹢)、CD1a(-)、S-(-/﹢)的富含脂质的非朗格汉斯细胞增殖浸润,电镜下无伯贝克(Birbeck)颗粒。ECD诊断需要在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基础上,获取组织病理学依据,并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相鉴别。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病变较ECD常见,无症状的骨骼病变也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特征性表现,但其骨骼病变以中轴骨的溶骨性病变为主,而且疾病好发人群为儿童,也可伴有全身广泛的脏器浸润,病变组织的病理表现为CD68(﹢)、CD1a(﹢)、S-(﹢)的朗格汉斯细胞增殖浸润,电镜下可见Birbeck颗粒。 ECD既往认为是一种非肿瘤的炎症性疾病,Arnaud等[3]在37例ECD患者中发现干扰素α(IFNα)、白细胞介素(IL)-1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升高以及IL-4、IL-7下降的细胞因子网络,提示辅助性T细胞(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参与发病。Badalian-Very等[4]首次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发现BRAFVE突变,其后的研究发现38%~68%的ECD患者出现BRAFVE突变[5];另外,在ECD患者中发现癌基因NRASQ61R突变及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超活化[6],提示该病是一种具有炎症性特点的异常克隆性疾病。 鉴于疾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与受累系统相关,建议ECD分类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类临床表型[5]。少数患者病变呈惰性发展或无症状,只需要定期随访而不必积极的治疗;而症状性ECD以病理生理影响的最大的器官为指导,进一步归类为中枢神经系统优势、心脏优势、血管优势、内分泌优势、腹膜后优势、肺优势和多系统受累等不同临床表型。临床上应根据临床表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药物。IFNα和阿那白滞素为ECD一线治疗药物[5]。IFNα具有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与活化、免疫介导的组织细胞破坏及直接抗增殖的生物效应,因此用于ECD的治疗。Braiteh等[7]首次报道,应用IFNα治疗ECD患者并取得理想的疗效。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队列研究纳入53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ECD患者,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多变量生存分析提示,IFNα治疗是ECD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8]。IFNα-2a标准剂量为万IU、3次/周,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高剂量干扰素α-2a万IU/周疗效更佳。该药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流感样症状、肌痛和关节痛、神经和胃肠道症状、脱发、瘙痒、转氨酶和骨髓抑制。阿那白滞素是IL-1受体抑制剂,对全身炎症、骨骼、腹膜后纤维化、眼睑黄色瘤[9,10]及心脏受累[11]均有成功治疗的个案报道。另外,BRAFVE突变不仅阐述了该病的发生机制,还提供了治疗靶点,故推荐临床高度疑诊ECD患者外周血及病变组织均进行BRAFVE突变基因检测。威罗菲尼是BRAFVE抑制剂,Diamond等[12]应用威罗菲尼治疗BRAFVE突变ECD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96%,2年客观有效率为54.5%,2年完全代谢缓解率为80%,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6%,提示BRAFVE突变阳性且一线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选择威罗菲尼作为二线药物。克拉屈滨可作为初治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BRAFVE突变阴性的ECD患者的治疗选择[13]。日本一项关于ECD的全国性调查显示,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骨受累、起病年龄60岁及C反应蛋白≥30mg/L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且C反应蛋白可作为监测病情活动的指标[14]。 综上所述,ECD虽然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范畴,但大部分患者均有多系统受累,应引起风湿科及内科其他专科医师的重视,以避免延误诊治时机。 (参考文献:略)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本研究不存在利益冲突 (封面图片:图虫创意) 往期·推荐 病例报告丨伴有COLQ基因突变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一例 病例报告丨X连锁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伴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低减症一例 品病例报告丨X连锁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7例患儿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 病例报告丨髓鞘蛋白零基因突变致腓骨肌萎缩症2J型一家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