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逐步步入深水区,致力于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医院有没有滥用医疗服务项目,或者设置重复项目和分解项目,小病大治。也就是说,患者有没有花冤枉钱。 解决这个问题,“明码标价”再适合不过了。 种疾病列入按病种付费,确保个人费用负担不增加 2月26日,人社部公布了《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病种推荐目录》,种疾病被列入目录。人社部明确强调,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确保群众个人费用负担不增加。 所谓按病种付费,就是指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科学地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社保机构按照该标准与住院人次,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使得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即医疗机构资源消耗与所治疗的住院病人的数量、疾病复杂程度和服务强度成正比。 简而言之,就是明确规定某一种疾病该花多少钱。如此,医院滥用医疗服务项目。 医疗改革的目标是:在加强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基础上,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到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及医疗服务,现有的按项目付费占比明显下降。 未设置付费标准,手术治疗为主(高达85%) 此次人社部公布的《目录》涵盖个病种,并给出主要操作和治疗方式,但没有设定付费标准。 个病种,包括多种恶性肿瘤、白内障、中耳炎、鼻窦炎等。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手术治疗的(种,占比85%); 14种为非手术治疗,如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带状疱疹的初次内科常规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化疗(初治患者),支气管肺炎等 还有6个病种的治疗方式是中医治疗,如肱骨干骨折、肛周脓肿等。 各地至少确定个病种开展按病种付费 人社部表示,各地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医保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发展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医保付费病种范围。但按照要求,各地在个病种的基础上,应确定不少于个病种开展按病种付费。 选择病种的标准是: 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 诊疗技术比较成熟; 临床路径稳定; 综合服务成本差异不大。 然后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手术与操作编码系统(ICD-9-CM-3),确定具体病种,以住院手术病种及部分单纯性治疗项目为主,逐步将日间手术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医保基金病种付费范围。 《医保付费病种目录》为各地开展按病种付费的推荐性目录,主要为各地提供病种选择。 如何确定付费标准? 各地确定按病种付费支付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医疗服务成本、既往实际发生费用、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和参保人员负担水平等因素,结合病种主要操作和治疗方式,通过与医疗机构协商谈判合理确定。 人社部强调,要加强按病种付费的医疗费用管理,监测分析参保人个人负担,避免费用转嫁,增加个人负担。 各地要建立医保付费病种支付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医药价格变化和适宜技术服务应用情况,以及医保基金运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医保支付标准,积极防范基金运行风险。 资料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长按图片三秒,识别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医趋势年度独家内刊 第一批订购已全部售完 加印0本火爆抢购中 这是给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 你将从一本书中,读懂中国医疗的未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