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人的骄傲一位共和国同龄人的涪陵往事

时间:2021-1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的历史密不可分。

从今年2月开始,东方网东方社区信息苑发出邀请,请大家讲讲自己与祖国的故事。征集发出后,收到了申城各社区居民及部分外省市读者的投稿,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自己身边的小变化。这些社区老百姓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东东,从这里,东东读出了上海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今天起,我们从上百篇居民投稿中,选择出这些情真意切的故事讲给你听。

今天,跟着东东一起

聆听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造船人的故事

↓↓↓

共和国同龄人的一段船舶情怀

文/虞金良

我生于年1月,四个月后迎来了上海解放。光阴似箭,时间过得飞快,今年我已七十了,和共和国同龄。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造船工人家庭,从小我生活在江南造船厂的工人新村里,上下前后邻居都是同一单位的船厂职工子弟,耳濡目染,感受浓郁的船文化熏陶。

初中毕业时,在父亲引导下,填报并被录取于一所重点中专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从此毕生都投身于祖国的船舶事业。

回顾四十年工作生涯,我从事过拆船、修船到造船业务,从建造民用船舶到建造军用舰艇,几乎都与船舶息息相关。

但是,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的,依然还是在重庆涪陵工作的那段十五年悠长岁月。虽然有痛苦,有迷茫,但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感受一直伴随着我,直到年我在江南造船厂光荣退休。

年,我船校毕业后在江南造船厂实习工作三年,由于工作出色被上调到厂生产处,成为厂里最年轻的监造师,年10月我告别了父母亲人,离开上海远赴当时还隶属四川省的涪陵工作。

△原重庆三线企业国营厂的职工宿舍

涪陵,长江上游的一个偏僻贫困地区,虽然它以涪陵榨菜而闻名于世,但在工业建设上相当空白落后,而我们将在这块山地上白手起家,兴建一家生产舰艇的大型企业,可想而知困难十分巨大。

这是一家隶属于当时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的造船厂,代号为国营厂。如今改名为“川东造船厂”。在这家造船企业,我工作了15年,直到年才因工作调动而离开。

△川东造船厂老大门

在涪陵的长江边上,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忍受了地理、气候的恶劣自然环境,以及食品物质等多方面的匮乏短缺,为国家建造船只。我曾担任工厂的监造师工作,全面负责从产品的部件制造、分段建造到船舶下水、码头系泊试验,一直到交船结束。当然在这期间,我也曾负责过非船舶产品和工业性作业等产品的监造。

造船人最大的盛典莫过于试航交船过程。每当自己站在驾驶舱里,面对碧波万顷的蓝色大海,和船长或舰长一起交流讨论试验大纲时,一股自信、自豪、事业获得感便在心头油然而生!而那一刻过往的辛苦、劳累、艰难、委屈,似乎全都翻篇了……

年10月初,我受邀偕妻重返重庆老单位川东造船厂游玩。生产处派车前往重庆接我们回涪陵厂里。虽然我们离开老单位已有20年了,但一踏进厂区大门,眼前一切依然感到亲切和温馨。工厂领导亲自驾车带我们在厂区和家属区参观游览,又联系了我们各自熟悉的昔日老同事一同会餐,畅述旧情。

△国营川东造船厂在长江边上的船舶下水专用斜架、码头和浮吊等生产实施

记忆犹新,也就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作为一名厂生产处的监造师,我每天上班的主要任务是上船台、下车间,深入各个生产点,查看检查生产进度。因为是山区,无法骑自行车,只能靠一双脚来来回回地奔走,为的是按时完成负责产品的每一个生产节点。

那时候的涪陵地区,物资贫乏,粮食紧张,老百姓生活十分贫穷,每月粗细粮搭配,我们职工同样很难吃到美味鱼肉,一边勒紧裤带一边埋头生产,为了尽早把产品推下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和我的同学同事们,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默默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三家著名船舶央企远赴四川大三线,在长江边各自包建造船厂,时过境迁,其余两家企业先后被兼并重组,唯有川东造船厂依然存在,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飞跃,为内地船舶建造、大型钢结构产品、长江大桥钢梁等发挥巨大作用,继续谱写新的华章。

这段艰难创业的军工历史,承载着一代人的艰辛付出,央视4套播放的《国家记忆》大型纪录片,特以“山巅上建造潜水艇”为题,向国内外观众隆重播出并解密。

八十年代末,人才政策逐渐放宽,中国船舶事业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沿海急需大批船舶专业人才,趁着改革开放东风,年,我和妻子一起调离重庆涪陵,重新回到养育我的故乡上海,回到一直牵挂我的父母身边。

年我重返江南造船厂工作。值得庆幸的是,我正巧赶上了新一波造船业高潮。我马上投入了当时多条大型民用船舶的建造,譬如吨液化气船、吨化学品船、大吨位客滚轮等船舶。更值得自豪的还有,作为工程技术干部,我还有幸为我国海洋船只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奉献了自己一份微薄力量。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今天,我们这代人渐渐老去,作为新中国60年代培养出来的造船人,虽然普通而平凡,但我们依然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在各个造船企业里,我们跌打滚爬数十载,建造了一批又一批船舶产品,它们是我们这批造船人智慧和汗水的见证。

推开记忆的窗户,重现平凡人生。我无愧于自己40年的船舶生涯,我们更希望新一代船舶行业的年轻人,通过努力拼搏,让中国造船业的明天更加辉煌发达!因为,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响亮称呼:中国造船人!

作者简介

虞金良:

年1月出生在上海的一个造船工人家庭,其父亲是江南造船的一名老员工。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该校后易名华东船舶学院,现为江苏科技大学)。

年~年,进入江南造船厂工作,因工作表现出色,抽调至厂生产处担任监造师职务。

年~年,赴川东造船厂工作。

年~年,因工作调动,在中国船舶电站公司(崇明南门拆船厂)工作。曾担任检验科科长、拆船部部长、厂长助理等职,负责电站公司发电机组检验,组织指挥协调俄罗斯、印度、日本等旧船的拆解。

年~年,应聘于崇明华润大东船务公司工作。曾主管印度、希腊和中远船务公司的船舶修理。

年~年,重回江南造船集团工作。曾主管调度T液化气船、T化学品船、T客滚轮等工作。

来源:东方网东方社区信息苑

编辑:安通、大头、陈翠翠

审稿:郑闻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