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diseases,ADs)是由於自身抗原免疫耐受紊亂、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導致機體損害的一類疾病。因此,ADs本質上是一種免疫失衡和混亂,是由於人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成分而發生的一系列疾病。ADs包括器官特異性ADs和系統性ADs。器官特異性ADs是指患者的病變一般局限於某一特定的器官,由針對特定器官的自身免疫反應引起,主要包括橋本甲狀腺炎、Graves病、重症肌無力等。系統性ADs是指免疫反應造成全身多器官和組織的病理損傷,主要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RA)、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乾燥綜合徵(SS)等。近年來,ADs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越來越多的人受到ADs的影響,對患者本人及社會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為此,本文對風濕免疫科就診的常見ADs的特點和危害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大家更系統、全面地認識ADs。 類風濕性關節炎(RA) 概述: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以關節為主要靶器官的慢性、系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除關節外,患者還可出現肺、血管等多系統受累。RA的全球發病率為0.5%~1%,中國大陸地區發病率為0.42%,總患病人群約萬[1]。有研究證明,我國RA的流行病學負擔和經濟負擔都相對較重。病因:目前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感染、遺傳、雌激素水平、吸煙等有關;環境因素(如寒冷、潮濕等),以及勞累、營養不良、外傷、精神刺激等可以誘發本病。好發人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40-50歲為高發年齡;男女患病比率約為1:4[1]。臨床表現[2]:起病緩慢,常有乏力、納差、體重減輕及低熱等全身症狀。最常表現為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為主的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腫痛及僵硬,隨著疾病發展逐漸出現關節活動受限,晚期可發生關節畸形。晨僵的持續時間常與病情活動程度一致。關節外表現常見有類風濕結節、血管炎、胸膜炎、間質性肺炎、心包炎、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全身多個系統的損傷。危害:RA基本病理表現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並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部分RA患者隨著疾病發展,會出現不同類型、不同嚴重程度的合併症及併發症,如肺部病變、心血管疾病、骨質酥鬆、惡性腫瘤及抑鬱症等[1]。儘管RA無法根治,但使用抗風濕藥物(DMARDs)如甲氨蝶呤(MTX)、艾拉莫德(IGU)等可以改善患者關節症狀,延緩疾病進程。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概述: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自身免疫介導的,以血管炎為突出表現的瀰漫性結締組織病。血清中出現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和多系統受累是SLE的兩個主要臨床特徵[3]。病因:目前普遍認為SLE可能病因包括免疫、遺傳、感染、環境、性激素等[4]。好發人群:SLE好發於育齡女性,多見於15~45歲年齡段,女:男為7~9:1。臨床表現[3]:1.SLE的全身症狀及常見皮膚黏膜、關節表現:①發熱、疲乏是SLE常見的全身症狀;②SLE的皮膚損害包括光敏感、脫發、手足掌面和甲周紅斑、盤狀紅斑、結節性紅斑、脂膜炎、網狀青斑、雷諾現象等;其中,鼻梁和雙顴頰部呈蝶形分布的紅斑是SLE特徵性的改變;③SLE口或鼻黏膜潰瘍常見;④對稱性多關節疼痛、腫脹,通常不引起骨質破壞;2.SLE重要臟器累及的表現:①狼瘡腎炎(LN):50%-70%的SLE患者病程中會出現臨床腎臟受累,腎活檢顯示幾乎所有SLE均有腎臟病理學改變。LN對SLE預後影響甚大,腎功能衰竭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②神經精神狼瘡:輕者僅有偏頭痛、性格改變、記憶力減退或輕度認知障礙;重者可表現為腦血管意外、昏迷、癲癇持續狀態等;③血液系統表現:貧血和(或)白細胞減少和(或)血小板減少常見;④心臟、肺部表現:SLE常出現心包積液、胸腔積液;此外,間質性肺炎、肺泡出血、肺動脈高壓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⑤消化系統表現:SLE可出現腸系膜血管炎、急性胰腺炎、蛋白丟失性腸炎、肝臟損害等;⑥其他表現:還包括眼部受累,如結膜炎、葡萄膜炎、眼底改變、視神經病變等。危害:SLE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輕者諸如紅斑、光過敏等皮膚損害,重者引起狼瘡腎炎、神經精神狼瘡等,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此外,SLE高發人群是育齡女性,患者一旦受孕可能會引起病情惡化,且易出現流產、胎死宮內、妊高症等產科併發症[5]。總之,SLE多系統的損害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有醫生依據藥物作用機制進行了艾拉莫德治療狼瘡性腎炎的臨床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治療SLE帶來新的希望。隨著對SLE研究的深入及新藥物、新方法的臨床應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SLE不再是不治之症。患者大可不必對SLE聞之色變,一旦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便較好地控制疾病進展。乾燥綜合徵(SS) 概述:乾燥綜合徵(SS)是一種以唾液腺和淚腺病變為主的全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發性乾燥綜合徵(PSS)和繼發性乾燥綜合徵(SSS)。PSS指有口乾症和(或)眼乾症,不伴結締組織病;SSS指有結締組織病同時有口乾症和(或)眼乾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皮病等。發病機制:主要有病毒感染、遺傳及T、B淋巴細胞功能異常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6]。臨床表現[7]:本病起病多隱匿。大多數患者很難說出明確的起病時間,臨床表現多樣,病情輕重差異較大。臨床表現分為局部表現和系統表現。局部表現:①口乾燥症:因涎腺病變,使涎液黏蛋白缺少而引起口乾、猖獗性齲齒、腮腺炎、舌痛、口腔粘膜繼發感染等;②乾燥性角結膜炎:眼乾澀、異物感、淚少等症狀,嚴重者痛哭無淚。部分患者有眼瞼緣反復化膿性感染、結膜炎、角膜炎等;③其他淺表部位:如鼻、硬齶、氣管及其分支、消化道黏膜、陰道黏膜的外分泌腺體均可受累,使其分泌較少而出現相應症狀。系統表現:①皮膚:皮膚病變的病理基礎為局部血管炎,如過敏性紫癜樣皮疹、雷諾現象等;②骨骼肌肉:關節痛較為常見;③腎:國內報道約有30%~50%患者有腎損害,主要累及遠端腎小管,表現為低鉀血症、酸中毒;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全身乏力。④肺:可出現間質性肺炎,輕度受累者出現乾咳,重者出現氣短、呼吸衰竭;⑤消化系統:胃腸道可以因其黏膜層的外分泌腺體病變而出現萎縮性胃炎、胃酸減少、消化不良等非特異性症狀;⑥神經系統:累及神經系統的發生率約為5%,以周圍神經損害為多見。危害:原發性乾燥綜合徵受累器官主要是人體的外分泌腺,如唇腺、淚腺、唾液腺等。這些腺體分泌減少導致患者口乾、猖獗性齲齒、繼發性口腔感染、舌痛、眼乾、乾燥性結膜炎等。也有不少患者伴隨血管炎、腎損害、消化系統疾病等。原發性乾燥綜合徵若未累及重要臟器並不危及患者生命,但是給患者帶來極大不適,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硬皮病(SD) 概述:硬皮病是一種複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徵為皮膚、組織器官纖維化,根據其發病累及範圍不同,主要分為系統性硬皮病(SSc)和局限性硬皮病(LS)兩種類型。 病因:病因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遺傳、環境因素有關。好發人群:SSc男女比約為1:3,80%發病年齡在11~50歲[8]。臨床表現[9]:硬皮病主要表現為局限性或瀰漫性皮膚增厚及纖維化。LS是一種限局性的皮膚腫脹,逐漸出現皮膚硬化、萎縮等症狀,主要發生在頭皮、前額或腰腹部和四肢部位。SSc是一種以皮膚和內臟纖維化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現有皮膚硬化、指端雷諾現象、消化道受累、肺間變等。危害:硬皮病患者症狀輕的可致殘、毀容,內臟受累者可危及生命。多發性肌炎(PM)、皮肌炎(DM) 概括:多發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是橫紋肌非化膿性炎性肌病,以損害肌肉、皮膚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國PM/DM的發病率尚不十分清楚,國外報告的發病率約為(0.6~1)/萬,女性多於男性,DM比PM更多見[10]。病因:与病毒感染、免疫異常、遺傳及腫瘤等因素相關[11]。好發人群:PM主要見於成人,兒童罕見。DM可見於成人和兒童。臨床表現[10]:①骨骼肌受累:對稱性四肢近端肌無力是PM/DM的特徵性表現。約50%的患者可同時伴有肌痛或肌壓痛;②皮膚受累:皮膚病變可出現在肌肉受累之前,也可與肌炎同時或在肌炎之後,特徵改變有眶周水腫性紅斑、Gottron徵、甲周病變、披肩徵、技工手等;③其他:除了骨骼肌和皮膚受累外,還可出現呼吸肌、肺、消化道、心臟、腎臟、關節等受累。其中肺部受累很常見,最常見的是間質性肺炎、胸膜炎。危害:PM/DM常呈亞急性起病,在數周至數月內出現對稱性的四肢近端肌肉無力,表現為下蹲站起困難等,隨著病程的延長,可出現肌萎縮。嚴重的肌病患者可伴呼吸肌無力、急性進展性肺間質病變、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十分危急。在臨床上PM/DM的治療也不容樂觀,糖皮質激素是一線用藥,但是副作用大,需在醫生指導下正規應用、逐漸減量,同時需聯合應用免疫抑制劑。抗磷脂抗體綜合徵(APS)[12] 概述:抗磷脂抗體綜合徵(APS)是由抗磷脂抗體引起的一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生的動靜脈血栓、習慣性流產和血小板減少,以血中存在的抗磷脂抗體等自身抗體為特徵。APS分為原發性抗磷脂綜合徵(PAPS)和繼發性抗磷脂綜合徵(SAPS)。病因:PAPS病因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等因素有關;SAPS繼發於結締組織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或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病。臨床表現:APS臨床表現主要為反復動靜脈血栓形成和習慣性流產,其中血栓形成可發生在全身各個臟器,尤以神經系統病變最為常見。危害:APS的危害主要是靜脈血栓、習慣性流產,也可誘發腦血管疾病(如短暫件腦缺血發作,腦梗死等)等。自身免疫性肝病[13] 概述:自身免疫性肝病與病毒感染、酒精、藥物、遺傳等其他因素所致肝病不同,是一組由於自身免疫異常導致的肝臟疾病,突出特點是血清中存在自身抗體,包括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在此,我們著重講解PBC和AIH。臨床表現:PBC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可表現為乏力、皮膚瘙癢、納差、黃疸等;實驗室檢查血清抗線粒體抗體(AMA)陽性率很高,但並非%,膽源性血清鹼性磷酸酶和Y谷氨酰轉肽酶升高是PBC最常見的生化異常。AIH女性患者多見,大多隱襲性起病,大部分患者臨床症狀及體徵不典型。常見症狀包括乏力、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實驗室檢查表現為血清轉氨酶升高、高丙種球蛋白血症和自身抗體陽性等。危害:PBC患者無特異性治療方案,患者易進展為肝硬化,若早期治療可有效阻止疾病進展。AIH若未予有效治療,可逐漸進展為肝硬化。概括和總結 ADs還有很多種,此處我們無法一一列舉。概括來看,ADs病程較長,病情遷延反復,大多數ADs病因尚不完全明確,普遍認為遺傳易感性起著關鍵性作用,環境因素為ADs的觸發因素。ADs可以僅限於機體的一個特定器官,也可與不同器官的特定組織相關聯。在預後方面,ADs難以治癒,一旦患病,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服藥,且部分疾病(如狼瘡腎病)病情凶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ADs的治療主要為藥物治療,如:免疫抑制劑、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新藥艾拉莫德是一種新型小分子免疫調節劑,耐受性較好、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小。許多研究已證明該藥具有多種免疫調節功能,如調節T細胞的平衡,阻止B細胞的終末分化,減少自身抗體的產生,抑制IL-17及NF-κB通路,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等。研究證實,艾拉莫德可有效治療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徵、系統性紅斑狼瘡在內的多種ADs[14]。所以對於ADs,我們能做的不僅是及早確診,更重要的是及時接受正規個體化治療從而改善症狀、減緩疾病進展。最後,希望隨著對ADs研究的不斷深入,ADs早日被人類攻破,ADs患者早日重獲健康,讓我們拭目以待。 *以上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 *讀者如對保健及美容有任何疑問,歡迎電郵至jackwong g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