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代史钧生冯家山九十个日日夜夜

时间:2021-8-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驳风那里治得最好 http://m.39.net/news/a_5721214.html

一九七一年正月,春寒料峭,未曾去过县城的我,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作为一名瘦弱的童子军加入了冯家山水利枢纽工程——-拦水大坝的建设。出发当天,母亲为我备好被褥碗筷,叔父为我备好工具。两位叔父考虑我天生笨拙,便把镢头未卸整体让我带走。我随着村上近二十号人的队伍,从三线乘汽车到绛帐坐火车直达宝鸡,人多车少,而且车又小,光挤汽车就吵吵闹闹,耗费了半小时。我拼命拥挤,好不容易上了汽车,刻车上人多,挤得人呼吸都困难,根本无法动身。好不容易到了绛帐火车站,才长出了一口气,好像去了镣铐,出了大狱。谁料上火车与乘汽车别无二致,除了拥挤还是拥挤,好在火车还可由窗而入,车内无法坐,站无立双脚之地,密度之大难移寸步。厕所近在咫尺却难以入内。经三个小时的煎熬,好不容易才到了宝鸡火车站。稍事休息,分乘几辆没有任何遮挡的卡车一路向北,裹尘颠簸两个多小时方到了冯家山工地,整个全天行程,我又比别人多了一些尴尬——那没卸头的镢头非常难带,老撞到别人,一路没少受人指责,甚至谩骂,其狼狈之状,可想而知。

到了目的地,住宿地方急忙定不下来。公社营部安排住窑洞,大家却不乐意。依照常理,住窑洞冬暖夏凉,比工棚好得多,但同村去的十几个人都心有余悸。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其中原委需从一九七零年八月中旬的一桩震惊整个工地的一件悲惨灾祸说起。

冯家山连降多日秋雨,大坝西北夹皮沟新打的一孔窑洞在子夜轰然崩塌,将家门的顺绪哥(年31岁)、永辉哥(年26岁),村里宗海叔(年22岁),塌埋在了窑洞。整个工地,市上领导亲临现场,在雨中指挥抢救。天不眷顾,快要刨出人时,二次又大面积塌方,直到破晓人才出土。时间因窒息过长,抢救无效,二兄一叔英年魂落异乡,为冯家山工程建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那个秋雨绵绵的沉沉之夜。三副灵柩运回家乡,整个村子被哭声笼罩,被白色包裹,人人流泪,个个哀伤,场面令人心碎,至今仍难以忘怀。

大家不乐意住窑洞,营里领导对此表示十分理解,让我们先暂住营部大办公室的地上,后又搬到当地生产队喂牛的饲养室。饲养室经过清理打扫,垫上一尺厚的干土,铺上麦草,就成了我们的栖身之所。半墙上的牛粪仍依稀可见,牛的粪尿味弥漫不散。几万人一下涌入一条山沟,住宿确实是个大难题,能打窑的地方都住上了民工,千年沉寂的山沟瞬间沸腾了。

工地就在住地山下西南的沟底。除雨天外三班倒,不停工,每班八时,定时定额。作业内容主要是运土填坝,从高处取土运往山下,架子车是特制的,加长加高,相当平常架子车三倍装载量,民工戏称为“棺材车”。运土的路线由上到下是一个40度左右的长坡,实车每当把车辕往下一按,车在重力及惯性作用下,推着人飞奔而下,只觉身边山风呼呼作响,稍有疏忽就人仰马翻,事故频发,很是平常,概不为奇。空车往山上拉,车大坡陡,费力艰难,咬牙蹦脚而前,脸几乎要贴着地面,从后边看,只见车子吃力缓慢而行,却难觅人的踪影。待到山腰取土处,口喘粗气,额冒滚珠大汗,每到最后几趟,甚至两腿打颤。三班中唯有零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这班最辛苦,十六、七岁的青年人正是熟睡之中,被刺耳的换班号声和连长的哨子声叫醒,朦胧之中走上工地,白天工地广播和穿梭往来的民工嘈杂声混响一片,难宁一刻,忽醒又睡,刚睡又醒,无法正常休息,轮到这班令人犯愁头疼!

劳动强度大,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又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刻,饭量大是很自然的——每顿吃八两饭极正常,时时抱怨糁子稀,汤面片汤多,四两馒头小,昼夜饥肠辘辘,不得其饱。因劳动强度大,营养差,我的身体很瘦弱,染上胸膜炎,坐下身子稍微向前倾,感觉胸部疼,乏力出虚汗,特别难受。也只休息了一两天,大约七八天后渐轻,直到三十年后体检拍片,发现钙化斑影。经医生询问过往有关症状,方回忆起是那时患病留下的印记,至今每逢天气有变,便觉有所不适,腰肌劳损也是那是拼力留下的,天阴下雨,劳累用力,坐时稍长,腰部就酸困无力。有趣的是每当这两个部位不适,我便自然回想起冯家山工地上斗地战天的火热生活,自豪感油然而生。

九十天时间在漫漫人生中很短暂,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是淬火的九十天,是沐浴风雨的九十天,经受历练的九十天,在这九十天里我洞明了世间许多事理,褪去了不少稚嫩青涩。

九十天的劳作,用辛苦和汗水为水利建设做了一点贡献,但与那些坚持奋战九百天、五千天默然坚守的民工们相比,实难望其项背,可谓九牛一毛。这支劳动大军,每天工分加补贴,工酬也就区区几毛钱;但人们精神状态向上乐观,到处歌声、戏声、号子声,体育赛事、文化活动接二连三,年轻人工余学文化知识蔚然成风。在这里,同大队的扶风中学高六六届毕业生张民权兄教会了我三元一次方程和平行四边形定理和运算,丝毫看不到苦累之状。

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这一社会生活小截面使我深刻意识到,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主席对广大农民的高度评价,是多么伟大科学:“中国广大农民最能吃苦,最有韧劲毅力,最有民族精神和爱国心,默默奉献,初心不改。”他们不愧是民族的脊梁和希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几千年是这样,永远是这样。他们几千年的辛苦劳作,永不停顿的夯土奠基,循序渐进才形成今天我们祖国的新格局,力挽狂澜勇立世界潮头。

壮哉,中国农民!伟哉,中国农民!历史永远铭记你们的丰功伟绩。

作者简介

史均生,陕西扶风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文学学士,在职研究生。曾担任宝鸡市文广局局长,退休后担任宝鸡市老年科协常务副会长,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宝鸡市戏剧协会名誉会长。曾在省、市一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十余篇。曾参与新创作剧目《人间真情》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戏剧协会调演;曾参与创作的大型秦腔历史剧《苏若兰》进京汇演,在长安大剧院连演数十场,得到了戏剧界专家的好评,此剧获得“陕西省艺术节一等奖”。

共享读书乐趣,品味多彩人生!

欢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