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鸣堂中医夏季容易呕吐腹泻怎么办

时间:2021-10-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暑热夏季,身体最敏感,特别容易出现消化的问题,典型的就是呕吐和拉肚子的情况。

但是如何正确处理呕吐和拉肚子的情况,很多人并不知道。而且如果盲目的止吐或者止泻,会导致问题更重,身体更难受。

首先,我们得清楚引起呕吐或者拉肚子的常见原因。无论是呕吐还是拉肚子,都属于胃肠消化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吃进身体内的食物运化不开,食道、胃、肠道是相通的一条管道,胃气上逆,就会呕吐,脾气下陷,就会腹泻。

这属于身体自动的调整反应,若是盲目的止呕止泻,肠胃内不能运化的食物滞留在体内,反而会引起其他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发烧、腹痛、便秘、咳嗽等。

所以,一定要分析清楚引起呕吐或者拉肚子的原因,然后根据病因来正确处理,才可以彻底治愈。

引起呕吐的常见原因

第一、饮食问题

吃得太多,吃得太杂,或者进食变质不干净,导致脾胃不消化,呕吐出来的多是以不消化的食物为主。

这种情况吐出来就舒服了,吐得越干净,恢复越快,一般不需吃药,如果吃药可以用霍香正气水或者保和丸,以健脾胃助消化。

第二、各种受寒

明显冲风受凉或者饮食寒凉引起,多数是呕吐清水或夹杂不消化食物,或伴随腹痛,这种情况需要温胃散寒。

家庭常备药可以用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煮生姜红糖水,或者艾灸中脘穴,应对及时一般恢复都比较快。

第三、肝胃不和

明显是以情绪有关,比如:生气,哭闹后肝气上逆就会引起呕吐,这种情况,一般不需处理,情绪平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呕吐严重的可以吃疏肝健胃丸。

呕吐是由于食物积滞在胃,而腹泻是在肠道,中医对于腹泻的常见分型如下:

1、寒湿泻:泻下清稀,甚至水样或者绿色带泡沫,或有肠鸣腹痛,气味儿不重,或伴有流鼻涕打喷嚏的,手脚凉,肚子凉等症状。

家庭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隔姜艾灸肚脐30分钟,把生姜切碎塞在肚脐眼里,同时用艾条灸15分钟到半小时,很多在灸的过程中有明显的肠鸣音,一般灸1-2次都可明显见效。

拉肚子不重的也可以贴丁桂儿脐贴,可以很好的散寒止泻,也可以用葱白在锅里炒焦,然后用纱布包裹后热敷肚脐,炒热的葱白温经通络化湿,效果是立竿见影。

2、伤食泻:明显有积食史、腹胀、打嗝、大便酸臭、夹杂不消化食物,或伴随不同程度的发烧,下午晚上明显。

这种一定要注意空肚子,必须得把不能消化的食物拉出去。吃药的话就用保和丸,配上太极牌藿香正气水或者午时茶颗粒即可。

3、湿热泻:大便急迫且臭味重,黄褐色或者绿色,大便发热,肛门发热,肚子发热。

这个时候食疗可以喝绿豆汤,或者马齿苋煮水。吃药的话,可以用黄连素。这种情况成人多见,尤其是经常外出进餐,多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的成年群体,幼儿一般不常见。

4、脾虚泻:多属于长期慢性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不成形,有些饭后即拉,或者放屁时就能崩出屎花来,身体明显消瘦或者虚胖,皮松肉软,精力不好。

这种类型就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脾虚,运化不好,耗气伤津,需要中医整体调理。

5、脾肾阳虚:俗称“五更泻”,早上5点后,起床即泻下,便质不成形,日常怕凉明显,尤其是肠胃怕凉。

食疗:姜枣肉桂茶。成药:四神丸,症状单一的可以试用。

俗话说:好汉经不起三泡稀,无论是呕吐还是拉肚子,最主要的危害就是泄气、伤津。呕吐最伤脾胃,拉肚子最伤肠道,所以还是要及时正确的处理,合理养护。

一般情况体质好的人,症状3天内都可平稳恢复,如果三天左右还没有明显恢复的迹象,则需及时就医,针对治疗。

在饮食生活养护方面,一定要尽量减轻脾胃消化负担。出现呕吐或者拉肚子的时候一定要忌油腻、肉、蛋、奶、以及生冷水果。

饮食以甘淡生津为主,比如:小面汤、碎面条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食疗佳品。面食最补脾胃,最容易消化吸收,而大米或者小米都是利下为主的,不适合呕吐或者腹泻时用,无论什么时候面汤,面条都是最好的病号饭。

在呕吐或者拉肚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小便,如果小便由量少到量多,说明病情正趋于好转。

另外,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孩子出现呕吐或者拉肚子的情况,那首先看妈妈的饮食以及消化问题,自己有没有受凉,吃了冷食,或者油腻不消化的食物。

一般母乳妈妈自我调整饮食,保证脾胃消化正常,那么孩子都会很快恢复。

下周微课通知:

下周三晚8点仲鸣堂中医微课分享内容:

已在微课群的朋友届时收听,还没有加入的朋友可以添加艾叶老师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