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结胸辨证

时间:2021-8-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以下为李赛美教授外出授课的现场翻录讲稿

现做节选

分享

全文字数:字

阅读时长约11分钟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邀请。按照任务要求,我今天讲结胸和痞证,这本《伤寒论》教材,按照六经辨证,六经病,从绪论,到太阳病,太阳病本证,兼变证,尤其是变证,疑难杂病,讲到了热化证,其实也包括热证、实证为主体,虚寒证,上中下,心阳虚,脾虚,肾阳虚,气阴两伤,寒化,热化等等,我觉得这个有八纲辨证的雏形在里面。

(一)结胸证

前面讲证,辨证里面是以方证命名,现在讲病。按照我对这个病的理解,结胸,脏结,痞证,是按照部位来分的,不是按照中医的五脏六腑或者是气血阴阳来分的。今天就是讨论一下结胸和痞证。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结胸辨证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要掌握、熟悉、了解,但实际上熟悉掌握真的很难分,我们认为有方有证的条文都很重要。热实结胸很重要,寒实结胸也很重要,有方有证,包括结胸证的脉证要点、预后,还有脏结,我们也要了解一下。这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那么关于结胸,它是病名,结胸的含义,是讲感受外邪,邪气不解,太阳也好,少阳也好,迅速内陷与体内原有的痰水相结聚而形成的危重变证,是个危重症。为什么?邪气结聚在胸腹部位,疼痛为主,以心下硬满疼痛为主,有人说结胸无虚证,就是实证。按照它的病性来分有寒热的区别,有寒实结胸,热实结胸,按照部位的大小,有大结胸病,小结胸病。脏结,仲景在这里也做了一个交代,起一个类证鉴别的作用,它也有疼痛,但是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结胸无虚证,但是脏结证是脏气虚衰,阴寒凝结的病证,是一个虚实夹杂证,所以仲景的原文,我觉得很多时候是采取一种鉴别诊断的思路跟大家提出。如果说是寒实结胸的话,那就是这个寒邪和痰水相结,引起胸脘,胁下部位的疼痛,叫结胸证,其实它是一个病证的概念。

先看原文,条,条,条,讲结胸的辩证过程。先来看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怎么来讲?结胸,这里讲得“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这个证,应该说一证一脉,“按之痛”,突出了它的疼痛特点,尤其是讲的热实结胸,水热互结于胸。它的脉“寸脉浮,关脉沉”,我们一般讲浮脉往往是表证的表现,但是《伤寒论》里面的浮脉有时候也代表热,比如阳明病白虎汤证,四大症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其实不是洪大脉,应该是浮滑脉,这个浮脉代表了阳热盛,盛的位置,这里讲的胸上或三焦,这个浮脉一定是浮而有力的脉。关脉主中焦,关脉沉,沉而有力的脉,代表了痰实内结,反应了它是热和痰或是水饮相结,反应了它是这种疼痛主导的最重要的一个症状。

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音瘛,通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讲结胸产生的原因,前面讲了症状、病证特点,接下来讲成因,而且采取一个对比的手法,把结胸和痞证叠在一起来讨论。“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这里要解释,它的含义既代表体质,也代表病,产生疾病的部位。“病发于阳”为病在表,体质比较强的人,“病发于阴”为病在里,体质弱的人。这个阴和阳,《伤寒论》里面描述的阴和阳很多,但是不同的背景下含义是不一样的,在这里应该是有直接所指病因的概念、病位的概念、体质的概念。“病发于阳,而反下之”,这个“反”,《伤寒论》里面很多地方提出了一个反,应该是特指,反,不是常规的,病在表应该发汗,但是用了下法,逆其病势,所以误下了,误下的结果表现为饮邪内陷,热重阴浊结胸。我们讲这个表发于阳,其实这个表往往指的是表寒证,像麻黄汤证。这个热入,常常讲到伤寒和温病的差别,伤寒的热,常常强调狭义的寒邪郁而化热,但是温病不一样,温病本身就是温热之邪,一开始就有热,而且发热比较早,所以这里的热入有个过程。阴浊结胸,这个水、痰饮应该是表邪内陷,和素停的痰饮互结结于胸膈部位而引起的疼痛,这叫结胸病。这是描述了结胸的形成,跟误治有关。当然它是一个举例,没有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那么相对来讲,病发于阴,病在里,而且没有可下之证,它是虚弱的,“而反下之”,伤正气了。这个时候仲景说“因作痞”,痞证的形成一部分跟外邪的误治有关,饮邪内陷,或者是损伤了胃气,导致气机升降失司,壅滞在心下,形成痞证。对比的手法很鲜明,所以我们说诊断要鉴别诊断,尤其中医的这些脉和证,都是描述宏观的东西,不像现在西医的很多都是指标都是量化的,超了就超了,不达标就不达标,范围就在范围里,就是阳性阴性的概念,但是中医不一样。所以中医有时候难懂,仲景常常示人以法,告诉你就是要鉴别诊断,这个既加强了结胸形成机理的认识,同时也把痞证带出来。因为痞跟结胸有相似的地方,它们的部位,部分的症状相似,所以仲景还补充了一句,“所以成结胸者,下之太早故也”,下得太早了,饮邪内陷,加强了这个结胸证形成的病机的认识,这是形成。

原文条,讲太阳少阳并病误下后的变证,“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前面讲太阳病治成为结胸,这里讲太阳少阳并病,绪论部分讲了合病、并病,合病是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发病,他们之间没有先后,没有因果关系,但是并病就不一样,有先后的关系,先太阳后少阳叫并病,都是多经发病,都是误下,少阳病也误下,误下以后损伤脾胃,后果就是“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入”,预后不好。脾胃损伤,水浆不入,尤其胃气衰变,这个时候有结胸,病人有心烦,心下硬满,热实结胸,邪盛而正气不足,预后不良,讲了预后转归的问题。

这三条原文,用关键词的形式来提炼,这三条原文讲什么?首先结胸,这个结是结聚的意思,结的含义还挺多,从《说文解字》里面,从读音,它是个形声字,比喻这个东西打结,用绳,草,线把它打结编织,有人说结不容易散,所以叫结婚,还有连结,构筑,结交,扭住,结理等等,所以这个结还很深,一般得方法都不容易打开。这个胸的概念,为人身之前,我们现在是讲的膈肌以上,咽喉以下,这叫胸,但是古代人认为整个躯干的前部分都叫胸,广义的人身之前谓之胸。按照我们现在讲的就很广了。所以结胸病证表现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但是我觉得结胸讲很久了还讲不清楚。如果你不到临床,你也讲不清楚,所以才常常搞错。

我记得郝万山教授讲过一个案例,他说60年代,西学中班有位海南的外科大夫,学了《伤寒论》承气汤后,对于急腹症就用了承气汤,然后就发了一篇文章,他觉得痞满燥实坚不是大承气汤的适应症,而是他的禁忌症,有两位病人死了,有三位转科的,所以他得出这个结论。这个文章发给中医杂志,当时审稿的是刘渡舟老师等几位大家,发现一个问题,他讲的那不是大承气汤证,其实本身就是结胸。结胸和大承气汤证是有区别的,他误把结胸用大承气汤治疗,方证不对应,第二个讲起反作用。其实他治疗这些病人都是有穿孔的,都是腹膜炎的病人,所以我就觉得这里应该搞清楚。我认为这个结胸应该是腔隙性、渗出性的炎症,包括胸膜炎,腹膜炎,盆腔炎这类病证,只要符合这个病机,符合这个证候表现的就可以。

早几天在武汉,梅国强老师有华医世界的一个《伤寒》课,然后有一个西学中的学员,他们两口子都搞西医,女医生50天大便不出,腹胀,肠形,呕吐,其实有肠梗阻,但是又没有明显的堵塞,肠鸣音亢进,西医没有办法,中医用了很多方子,包括六磨汤,承气汤,刚开始有效,有排便,臭秽,后来没效果,病人很虚,口干,舌质淡,苔少,状态很差,脉很弱,我当时应该开了桂枝加大黄汤,加了大量黄芪,其实结肠蠕动有点紊乱,一方面亢奋,一方面局部节段麻痹,像这样的病人开始用了很多的方法,我们都不敢用。这么多名家都看过了,远水解不了近渴,她丈夫很感叹,昨天跟我反馈,他用了甘遂,用了大陷胸汤,没得办法的办法。所以大家觉得理论很好讲,到了临床你就摸不到东西了。有时候当病情太重了,我觉得也不敢下手。万一治坏了,风险很大,现在没问题,我们一开方,我们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所以我们是从谨慎的角度看。昨天看到一个群里面用针灸的方法治疗跟她类似腹胀腹痛吐,用针灸的方法,局部一下子觉得热,全身出一身汗,这个症状就改善了,我也发给了她。所以刚才讲的结胸,脏结,痞证,包括我们阳明腑实证,大柴胡汤证,太阳少阳合病,有时候在临床上都很纠结。不要以为很容易解决,而且这些病人一重,你就会慌手脚,抓不到要领。我当时是稳妥的方法,这个一定要先扶正气,吃两剂,再来吃另外的方。我觉得那个医生犯的什么错误?腔隙性炎症肯定不是大承气汤证的范畴,应该属于结胸,当然结胸比这个还要大,现在延伸到不完全性肠梗阻,真正完全性肠梗阻是要做手术的。现在我们的学生都学西医的知识,包括现在西学中班的就明白,不要犯错误。那个医生觉得都差不多,就搞混了,最后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因为承气汤可以泻燥热,通腑泻热,但是水的问题是没办法的,而结胸证里面水热互结用的方,里面有甘遂的逐水作用,所以这两个方证不一样,病位转归也不一样,预后就比较差一些。我们说结胸是危重症,这是我个人提出的,我直接讲明白,首先这条红线不要犯,其他的拓展可以。这里讲脉诊的价值,仲景里面讲很多病机,不会有我们这么长的文字描述,寸脉浮,关脉沉,都是有意义的脉,结胸都是攻法为主,所以以脉来反应病机、病位是张仲景的一个手法。有时候说讲得是真实的脉象,不要以为就是一个脉而已,他是代表一种含义,是仲景一种表达方式。

第四个就是鉴别诊断。刚才讲了结胸,脏结,痞证同时提到,说明这三个都有些相似的地方,容易混淆。首先他们都有疼痛,脏结也疼痛,结胸也疼痛,痞证,“但气痞耳”,有些严重的也会痛。包括生姜泻心汤证,有心下痞硬,都有痛。部位有相似的地方。当然结胸的范围很广,人身之前谓之胸。他们的性质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各不相同。痞证往往虚实夹杂多,脏结证也是,结胸证是实证,预后转归各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三条原文,虽然顺着解释了一下,但是对我们当下临床有诊断价值,有治疗指导意义的,我们要把他提出来。张仲景是明白什么意思了,但通过他的文字传下来,我觉得我们现代人有时候可能还不好理解,所以结合现在医学的一些诊断,做一个补充。这是讲的前面的三条原文。

编辑

李奕诗袁颢瑜

审核

李赛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