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镇痛日防治腰背痛丨发现痛,认识痛

时间:2021-3-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bdfzj/

今天(10月19日)

是“世界镇痛日”

你还在忍着疼吗?

今天

小编邀请多学科专家

和您聊聊

疼痛那些事儿

发现痛认识痛解决痛

▎?文/骨一科马永强心内二科牛琳

呼吸内科许圣慧

世界镇痛日--全球防治腰背痛年

疼痛作为每个人最早体验到的感觉,从出生的那一刻就伴随我们一生。在医院,大多数的患者都是因为“疼痛”而来就诊的。

世界卫生组织于年就提出“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世界疼痛学会(IASP)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并于年倡议确定每年10月第三周一为“世界镇痛日”。

今天是第17个世界镇痛日,本周为中国镇痛周,IASP发布了下一年度世界抗痛年的活动主题为“全球防治腰背痛年”。

骨科医生讲腰痛

?腰疼≠腰椎间盘突出症!

说起来腰痛,马大夫经常在门诊遇到患者,一进来就说:“大夫,我腰疼,腰椎间盘突出,快给我看一看吧”。其实临床上真正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患者只占30%,大多数的腰痛并不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来的,而且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多并不是腰部疼痛,只是下肢憋胀、疼痛、麻木等症状。

另外,有些人看到CT、核磁检查报告上写有“腰4/5椎间盘突出”之类的文字,就认定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也是个误区。疾病的诊断不仅仅需要影像学的检查,更需要物理查体以及对患者病痛的分析。对一个典型病例的诊断,要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如果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症状,不应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的原因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很多,涉及骨科相关疾病有:腰椎后关节紊乱、腰肌筋膜炎、腰部骨质疏松、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腰部骨折、椎管肿瘤、腰部急慢性外伤、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等。

您看,仅仅骨科就有这么多疾病可以引起腰痛,我们每个人的病因不尽相同,这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做诊断,切勿自行“度娘”,“对号入座”。

?如何预防腰痛

虽然腰痛的原因有很多,但预防腰痛也有很多共同点。

注意保暖:虽然寒冷不会导致腰痛,但受凉却是腰痛的诱因之一。低温会导致局部血运循环下降,局部肌肉紧张状态,更易诱发腰痛,所以在冷暖交替的季节,尤其要注意保暖。

合理休息:和其他骨科疾病一样,腰痛也是需要休息的。尤其是劳累、外伤的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否则“带病”工作,只会让我们的腰痛越累越重。

适度锻炼: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腰背肌锻炼来增强肌肉力量,增加肌肉弹性,增强腰椎稳定性,避免腰部扭伤。

避免劳损:腰部作为人体运动的中心,过度劳累,必然造成损伤而出现腰痛,因此,在各项工作或劳动中注意有劳有逸。

减少久坐:不要久站、久坐,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维持一个固定的姿势一旦超过了20分钟肌肉就开始紧绷,容易引起肌肉疼痛。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不要长久坐着,40-60分钟就应该起来走走,缓解腰部紧张、劳累。

控制体重:身体过于肥胖,必然给腰部带来额外负担。所以减肥也是很重要的。

心血管内科医生讲腰背痛

?冠心病

冠心病的典型心绞痛表现为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的胸骨后中、上段的疼痛,有压迫感、紧缩感、濒死感或烧灼感,疼痛可放射到心前区、左肩、左前臂,一般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不典型的心绞痛可以表现为面部麻木、咽部堵塞感、左颊疼痛或牙痛、恶心呕吐、腹痛、背部疼痛等等。

如果您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吸烟、熬夜等危险因素,寒冷刺激、劳累诱发,腰背部疼痛的同时,以胸闷、胸痛为主,而且活动可以加重症状,休息后缓解,那么请您一定不要忽视了心绞痛的可能。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表现为突发的胸背部持续性、撕裂样或刀割样剧痛,向下可放射到下腹、腰部、两侧腹股沟和下肢,合并高血压,伴有双上肢或上下肢血压相差较大。

如果您突然感到剧痛,测量血压发现双臂血压相差大于20mmHg,那么就有可能是突发了“主动脉夹层”这种会危及生命的凶险疾病,医院就诊。

呼吸内科医生讲胸背痛

除了心脏或血管疾病导致的胸背痛外,与呼吸相关的疾病也不在少数,例如,胸膜炎,气胸、肋软骨炎和肺栓塞等。

?胸膜炎——“会呼吸的痛”

“医生,我胸口痛,一吸气就疼,疼得我都不敢呼吸了!”

“您试试屏住气,看看还会不会疼?”

“我试一下,好像不呼吸的时候就不怎么疼…,医生,这会是什么原因啊?是不是得了大病了呀?”

“这不是什么大病,而是胸膜炎,因为您的胸膜发生了感染导致的炎症引起了会呼吸的疼痛!”

肺炎(病毒或细菌)、肺梗死、肿瘤浸润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引起胸膜炎症。这种胸痛可以是不明确的不适或严重的刺痛,或仅在深呼吸或咳嗽时出现,也可持续存在并因深呼吸或咳嗽而加剧。

其实,作为占据躯体一半以上的双侧内脏器官,肺脏本身并没有痛觉神经。肺部疾病之所以会出现疼痛症状,是因为病变侵犯了胸膜。

胸膜分为两层,紧贴在肺表面一层为脏层胸膜,脏层胸膜的支配神经为内脏神经,一般不会产生胸疼的症状,紧贴在胸壁内表面的一层为壁层胸膜,壁层胸膜由肋间神经支配,才会形成可以感觉到的胸痛症状。两层胸膜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称为胸膜腔,腔内仅有少量液体,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

胸膜炎早期,因胸膜出现炎症,表面有蛋白等渗出物,胸膜表面变得粗糙,患者在呼吸和咳嗽时两层胸膜相互摩擦,因此会引起疼痛。

胸膜炎的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患者通常无法忍受,但由于能够造成胸痛的病因有很多,因此不能盲目自行断定病因,急于求助于止痛药物,医院就诊寻找病因诊断。

?肋软骨炎

主要症状为强度不等的胸痛,典型特征为刺痛或压迫性疼痛,常伴随上半身活动或深呼吸时疼痛加剧,症状初期可能较不明显,而后持续疼痛数周至数月。

病因通常不明确,创伤、上肢长时间不当的运动、长时间的睡姿,肌肉不平衡、神经发炎、咳嗽等很多素都可能引起,通常有自限性。

治疗通常着重于止痛,在家里可以使用暖水袋热敷缓解症状,减少运动强度或工作频率,物理治疗对持续疼痛有帮助,例如中低频脉冲电疗仪。同时要注意调整作息,少熬夜,多休息。尽量避免冷气直吹身体。饮食规律,多吃蔬菜水果增强抵抗力。对于普通热敷、止痛药膏、中低频脉冲电疗法等治疗无效的严重肋软骨炎患者,医院寻求更进一步治疗。

?肺栓塞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最为常见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迁移到肺动脉发生阻塞,便会引发一系列呼吸循环障碍。

缺乏锻炼、久坐不动(如坐长途汽车、飞机)的人,会使下肢血流淤滞,形成血栓,栓子经过心脏,到达肺小动脉,可致慢性肺梗死;飘到肺动脉主干,猝死率高达85%。

根据发病原因分为两类:一是指遗传因素所致:患者可能年纪轻轻反复发生栓塞事件;二是指血栓形成并脱落。形成血栓的这三要素分别是血流淤滞、内皮损伤和高凝状态。

以下人群最需要注意:

首先,最为常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长期久坐,以及任何原因导致长期卧床的人,这些人都有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如果测量两条腿周径相差1厘米,便要高度警惕,血栓脱落将有可能栓塞肺动脉。

其次,年龄是独立危险因素,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血栓发生风险增高。

再次,恶性肿瘤也是高危因素,尤其是胰腺癌、脑癌、肺癌、卵巢癌、和血液恶性肿瘤并且随着肿瘤活动,血栓发生风险也增高。如果发生肺栓塞却找不到原因,我们要高度警惕隐匿性肿瘤的可能。

还有孕妇、产后及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朋友们,因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是高危人群。

预防肺栓塞,要做到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戒烟;减重;控制血糖和血压。如果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三种情形(肺栓塞三联征),甚至晕厥、意识丧失、口唇发绀等,那就有可能是传说中的肺栓塞了,需要及时就医。

?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是指在无外伤或人为因素的情况下,肺组织及脏层胸膜突然破裂而引起的胸腔积气,可分为原发性气胸和继发性气胸,多由胸膜下肺大疱破裂引起。多表现为突发胸痛、胸部压榨感,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听诊病侧呼吸音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拍胸片可见病侧肺明显“压缩”(类似气球漏气瘪掉)及“气胸线”。

发病原因:多数病人是由于肺大泡破裂而导致自发性气胸。肺大泡是一种肺部病变,肺表面形成类似“鱼泡”结构,在剧烈咳嗽或活动后,肺大泡破裂引起肺漏气,

如果吸烟、又瘦又长的高个子年轻人,慢性肺病患者,咳嗽或剧烈运动,甚至用力排便后发生针刺样、刀割样疼痛,然后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可能是自发性气胸来袭。

治疗方法:自发性气胸的内科保守治疗,需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患肺受压程度进行处理,对于症状轻、肺轻度压缩患者可门诊观察,肺压缩明显者可选择胸腔置管处理,引流管可选择细的引流管(包括猪尾巴管或深静脉管),不推荐常规持续负压吸引,不推荐常规注入粘连剂进行胸膜固定。

继发性气胸以原发病治疗为主,手术是有效手段。无法手术的,可以注入粘连剂或安置单向活瓣等内科治疗。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仍持续漏气(持续漏气时间>3d者)或痊愈后再次发作的患者,往往提示有隐匿的肺部病变存在,建议手术治疗。

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是医师的神圣职责愿您远离疼痛快乐生活本文配图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编辑美编/宣传统战处蔡虹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