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病,注意了一定要了解,严重影响

时间:2020-8-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skin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是一种牛的痘病。病原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属于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山羊痘病毒属,与牛痘病毒并不同属。该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出现结节,机体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部分病例会死亡。该病还能够引起产奶量暂时性下降,引起公牛暂时或永久性不育,损坏皮张,甚至因为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动物死亡,从而对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该病是OIE的通报性疾病(OIE年版名录),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的一类传染病,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年版名录)、加拿大(加拿大年版名录)、美国(美国国家动物卫生通报系统疾病名录)、欧盟(欧盟动物疫情通报系统疾病名录)的通报性疾病。年以来,确认在此期间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该病的国家多达43个,分布于非亚欧三大洲,其中非洲疫情尤为严重。我国还从未发生过牛结节性皮肤病,理论上来说我国牛群对该病缺乏直接免疫力。但由于山羊痘病毒属的所有病毒都具有共同的免疫抗原,而同属的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痘和山羊痘在我国时有发生,山羊痘病毒/绵羊痘病毒在牛源性细胞上均能够成功培养增殖,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牛羊混养的习惯,因此较难判定牛羊混养条件下我国牛群对该病的免疫能力。

?

1.病原学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病原是1型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1SerotypeofLumpySkinDiseaseVirus,LSDV),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与牛痘病毒(Cowpoxvirus)并不同属。该病毒的代表株是Naethling株。

病毒形态与牛痘苗病毒相似,大约nmXnm,在负染色中观察,表面构造不规则,是由复杂交织的网带状结构组成。

病毒在55℃下2小时或65℃下30分钟可灭活,在-80℃下可在动物皮肤结节中存活10年,在4℃下可在感染组织培养液中存活6个月。对强酸和强碱环境均很敏感,pH值6.6-8.6温度37℃条件下保存5天后病毒的滴度没有显著下降。对乙醚(20%)、氯仿、甲醛(1%)和一些清洁剂都较为敏感,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苯酚(2%,15分钟)、次氯酸钠(2-3%)、碘化物(1:33稀释度)、Virkon?(2%)、季铵盐化合物(0.5%)等都较为敏感。LSDV稳定性极高,在环境温度下能够存活很长时间,特别是在干燥的结痂中。LSDV耐受力很强,在坏死的皮肤结节内可以存活33天甚至更长时间,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35天,在风干皮革中可存活至少18天,病毒在环境中可长时间的保持活力。病毒对阳光和含脂溶剂的去污剂敏感,但在阴暗的环境条件下,如动物棚舍,则可存活数月。

?

2.流行病学

该病发病率在5%至45%之间,病死率最高可达10%。

宿主为牛,主要包括黄牛、瘤牛和家养亚洲水牛。黄牛的易感性较瘤牛更高,而同样都是黄牛,ChannelIsland品种的黄牛较其他品种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同时产奶奶牛的危险性则最高。该病对野生动物的感染能力尚有待确认。在实验室条件下,长颈鹿和黑斑羚对人工造病都高度易感。沙特的阿拉伯大羚羊、纳比米亚的跳羚、南非的瞪羚都曾出现过与该病类似的临床症状。在非洲相关的44种野生动物物种中,已从6个物种中检测到该病的抗体,这6种动物分别是非洲水牛、捻角羚、水羚、小苇羚、黑斑羚、跳羚、长颈鹿。通过人工接种后,LSDV也可以在绵羊和山羊体内复制增殖。

该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节肢动物机械性传播。尽管目前尚未确定特异性的媒介生物,但蚊(如库蚊、伊蚊)、蝇(如螫蝇)都在该病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重要的传播方式则是通过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此外,摄入被感染动物唾液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会感染该病。在实验室条件下,接种感染动物的结节或血液都能使动物感染。

动物感染该病后,病毒存在于皮肤、皮肤损伤病灶以及皮肤结痂内,在这些部位中,动物感染后35天内都能够分离到病毒,3个月内都能够通过PCR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还存在于唾液、眼鼻分泌物、奶和精液中,若结节出现在眼、鼻、口腔、直肠等的粘膜以及乳房和生殖器上,当结节溃烂时产生的分泌物中也都含有病毒。精液中排毒期较长,有些公牛在感染后5个月仍能在其精液中检出病毒的DNA。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感染的牛,感染后11天内可从唾液中检出病毒DNA,感染后22天内可从精液中检出病毒DNA,感染后33天内可从皮肤结节中检出病毒DNA,但在粪便、尿液中则未能检出。病毒血症期持续大约1-2周。病毒还存在于肺脏和淋巴结中。该病没有单纯的带毒不发病阶段。

牛结节性皮肤病最早在年发现于赞比亚,年传入博茨瓦纳,然后又传入南非,有多万头牛受到侵袭,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年传入肯尼亚,与绵羊痘和山羊痘一并爆发。年向北蔓延至苏丹,年向西蔓延至尼日利亚,到了年毛里塔尼亚、马里、津巴布韦、索马里和喀麦隆都有该病发生,病死率达到了20%。该病真实的流行状况虽然仍不清楚,但普遍认为该病的流行范围已经覆盖了非洲中部绝大部分地区甚至是整个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该病的爆发通常是零星的,主要取决于动物的移运状况、免疫状态以及气流和降雨对媒介生物的影响等,例如以色列和埃及在疫情停息17年后的再度发生就都归结于上述原因。而在非洲大陆以外,中东在年、年曾爆发该病,毛里求斯(非洲岛国,距离非洲大陆公里)在年曾爆发该病。土耳其、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在年首次发生该病,阿塞拜疆、伊朗在年首次发生该病,其中土耳其疫情严重已经无法控制进而被列为该国的地方性流行病,这些疫情都说明该病已经在中东地区日益严重不断蔓延。

?

3.诊断

有关该病田间野毒感染的潜伏期长短仍有待研究。通常实验室接毒后6-9天开始出现发热症状,接毒后4-20天开始出现皮肤损伤。

该病从隐性感染到重症感染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体温可能超过41℃并持续1周;鼻炎、结膜炎、多涎;泌乳牛产奶量显著下降;周身出现直径2-5cm的结节并伴有痛感,特别是在接毒后7-19天之间在动物的头、颈、乳房和会阴部尤为常见,结节侵害表皮和真皮,初期有浆液渗出,2周后有的结节变成坏死栓进而贯穿整个皮层;口腔、消化道粘膜、气管和肺部发生痘性病变,从而导致原发或继发性肺炎;出现萎靡不振、厌食、无乳、消瘦等症状;所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四肢有可能水肿,动物不愿活动;眼、鼻、口腔、直肠、乳房和外生殖器粘膜上的结节很快发生溃疡,此时所有分泌物中均带有LSD病毒;眼鼻分泌物呈粘液脓性,有可能发展为角膜炎;怀孕母牛流产,有报道称流产胎儿被结节包裹;公牛出现睾丸炎或睾丸萎缩从而引起永久性或暂时性不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排出的精液中都会带有病毒,母牛也会出现暂时性的不孕;重度感染时可能出现消瘦、肺炎、乳房炎,皮肤坏死栓易招致蝇虫叮咬且脱落后会留下深洞,因此重度感染时恢复缓慢。

病理损伤包括:结节会深入皮肤各层和皮下组织,常侵入相邻的肌肉层,伴有充血、出血、水肿、血管炎和坏死等症状;淋巴结肿大并伴有淋巴增生、水肿、充血和出血;口、咽、会厌、舌、和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出现痘性病变;鼻腔、气管和肺部的粘膜出现痘性病变;肺部水肿,肺部病灶区小叶肺不张;重症病例会出现胸膜炎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出现滑膜炎、腱鞘炎;睾丸和膀胱中也可能出现痘性病变。

LSD重症病例的特征非常明显,但轻度感染时易与以下疾病混淆应做鉴别诊断:伪结节性皮肤病/牛疱疹性乳头炎(牛疱疹病毒2型)、牛丘疹性口炎(副痘病毒属)、伪牛痘(副痘病毒属)、牛痘苗病毒感染和牛痘病毒感染、嗜皮菌病、蚊虫叮咬、牛原虫病、牛瘟、螨虫病、牛皮蝇感染、光敏症、荨麻疹、皮肤结核、盘尾丝虫病。

OIE《陆生动物疫苗与诊断手册》中没有列出针对该病适用于活动物国际贸易的首选诊断测试方法,仅将病毒中和试验列为适用于活动物国际贸易的备选检测方法。《手册》认为病毒中和试验是特异性最高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但由于动物机体对LSD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应答,仅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因此该方法敏感性欠佳。其他用于检测病原的检测方法有PCR、病毒分离、电子显微镜成像镜检、免疫荧光、琼脂免疫扩散(检抗原)、ELISA(检抗原),其他用于检测抗体的检测方法有琼脂免疫扩散(检抗体)、间接免疫荧光、Western杂交试验、ELISA(检抗体)。

图1结节性皮肤病:奶牛,皮肤。严重的多病灶凸起真皮丘疹。

图2结节性皮肤病:奶牛。皮肤长有许多广泛分布、实硬的结节。

图3结节性皮肤病:奶牛。皮肤长有许多广泛分布、实硬的结节。

图4结节性皮肤病:奶牛,会阴。许多凸起的皮肤丘疹

图5结节性皮肤病:奶牛,气管粘膜。严重的多病灶坏死性气管炎:凸起斑块表面坏死且伴有出血。

图6结节性皮肤病:奶牛,皮下肌块。痘病变从皮下延伸至肌肉层。

4.预防与控制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可使用强力抗生素治疗避免继发感染。

对于无疫国家,应当在进口相关活动物、动物胴体、皮、毛和精液时加以限制。对于有该病发生的国家,应当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防止将感染动物引入无病畜群,发生疫情后应采取隔离措施并禁止动物移运,尽可能屠宰所有患病或感染动物,妥善处理动物尸体,对养殖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对养殖场所和动物采取媒介生物控制措施。除了免疫外,其他常规预防控制措施效果普遍不佳。在长距离运输动物时,强烈建议对轮船和飞机实施媒介生物控制措施。具体要求见附件: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相关规定。

迄今为止,所有山羊痘病毒毒株,无论是来自于牛、绵羊还是山羊,均具有共同的免疫抗原,因此致弱的牛源毒株以及来自于绵羊和山羊的毒株都已被用于用作活毒苗。常用的有Neethling株同源弱毒苗,免疫力可持续3年;另一种则是异源的绵羊痘或山羊痘弱毒苗,但这种疫苗会在接种部位引起局部反应,有时甚至较为严重,且不建议在无绵羊痘和山羊痘的国家使用这种疫苗。以上两种疫苗接种后都会引起局部反应,使一些饲养者难以接受,因此即使是LSD会引起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很多饲养者也不愿使用疫苗。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的商品化的遗传重组山羊痘疫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