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病与胆道感染 胆石症 阵发性右上腹绞痛+有或无黄疸+B超示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 胆囊结石 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墨菲征阳性+无黄疸+B超示胆囊内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 胆管结石 阵发性右上腹绞痛+黄疸+B超示胆管内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 急性胆囊炎 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墨菲征阳性+B超示胆囊增大、壁增厚(双边征)。 急性胆管炎 夏柯三联征(右上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雷诺五联征(夏柯三联征+血压下降+精神神经症状)。 胆囊结石的病情演变 胆囊细小结石可经胆囊颈管、胆总管、胆胰共同通道、Vater壶腹,进入十二指肠。在胆囊结石的排出过程中,可导致急性胆囊炎、胆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 试题所给条件为胆囊细小结石时,要注意是否合并急性胆囊炎、胆管炎、AOSC、急性胰腺炎。 若出现雷诺五联征,应诊断为AOSC;若出现夏柯三联征,则应诊断为急性胆管炎。 若仅有右上腹绞痛及墨菲征阳性,而无黄疸,则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不要诊断为急性胆管炎。 一 女性,55岁。 主诉: 阵发性右上腹绞痛伴呕吐1天。 现病史: 患者于1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上腹绞痛,向右肩部放射,呕吐胃内容物数次,伴发热,体温T38℃,无寒战,大小便正常。 一般情况: 发病精神、饮食差,体重无变化。 既往史: 患者曾于3个月前因“重症胰腺炎”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1月。 体格检查: 查体:T37.9℃,P次/分,BP/90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对称,腹式呼吸存在。上腹腹肌紧张,右上腹有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肝、胆、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 辅检: 血WBC15.0x/L,N88%。 B超示胆囊9cmx5cm,壁厚0.4cm,呈“双边征”,周围有液性暗区,内无结石声影,胆总管直径0.6cm。 初步诊断: (1)急性胆囊炎; (2)局限性腹膜炎。 诊断依据: (1)急性胆囊炎: ①40岁以上女性,急性起病。阵发性右上腹绞痛伴呕吐1天,伴发热,无寒战。 ②查体:T37.9℃,无黄疸,上腹腹肌紧张,右上腹有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 ③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B超示胆囊9cmx5cm,壁厚呈“双边征”,内无结石声影。 (2)局限性腹膜炎: ①急性胆囊炎诊断成立。 ②上腹腹肌紧张,右上腹有压痛及反跳痛。 ③B超示胆囊周围有液性暗区。 鉴别诊断: ①急性胰腺炎; ②消化道穿孔; ③输尿管结石; ④高位阑尾炎; ⑤右侧肺炎或胸膜炎。 进一步检查: ①腹部及胸部X线片; ②血、尿淀粉酶测定; ③肝功能检查。 治疗原则: ①非手术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联合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②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 ③引流术:对难以耐受手术者,可采用经皮胆囊穿刺造口引流手术。 B超测量胆囊正常大小为8~12cm×3~5cm;胆总管直径0.6~0.8cm,1.0cm称为胆总管增粗。 不要遗漏“局限性腹膜炎”的副诊断。 二 男性,62岁 主诉: 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绞痛2年,腹痛加重伴皮肤黄染、发热1天。 现病史: 患者2年前出现右上腹绞痛,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绞痛症状一度缓解。之后又出现右上腹疼痛,多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发生,无发热及黄疸。1天前突感右上腹绞痛,伴寒战、发热,皮肤、巩膜黄染,急诊入院。 一般情况: 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较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未监测。 既往史: 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 查体:T39.5℃,P98次/分,R20次/分,BP/80mmHg。神清合作,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可见右上腹旁正中切口瘢痕,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辅检: 总胆红素36μmol/L,直接胆红素19.90μmol/L,肝功、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 血常规:Hbg/L,WBC29.4x/L,N0.89。 腹部B超检查见图 初步诊断: (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胆总管结石。 (3)胆囊切除术后。 诊断依据: (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①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近期出现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寒战发热)。 ②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 ③直接胆红素、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胆总管结石: ①有胆囊切除手术史。 ②腹部B超显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有结石。 (3)胆囊切除术后:2年前行胆囊切除术,查体可见右上腹旁正中切口瘢痕。 鉴别诊断: ①胆道损伤导致的狭窄、梗阻; ②胆道下段肿瘤; ③胆道蛔虫症。 进一步检查: ①腹部CT或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②尿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③必要时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④血肿瘤标志物(CEA、CA等)检查。 治疗原则: ①抗感染治疗。 ②急诊开腹探查,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或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引流、取石。 目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诊断均采用年中华医学会重庆胆道外科会议制定的标准,即临床上出现休克或下列6项中的2项:①精神症状,如表情淡漠、嗜睡、反应迟钝或谵语;②脉搏>次/分;③体温>39℃或<36℃;④WBC20x/L;⑤术中探查胆总管时,胆管压力明显增高,且为脓性胆汁;⑥血培养阳性。可见,诊断AOSC并不一定要求具备Reynolds五联征。因此不要因为没有血压降低、神志改变而误诊为急性胆管炎。 三 女性,38岁。 主诉: 腹痛伴高热20小时。 现病史: 患者20小时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疼痛,逐渐加重,随即发生寒战、高热,伴恶心、呕吐。 一般情况: 发病以来,小便量少、色深。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 既往“胃病”10余年,中医药治疗。3年前因“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无高血压、肝病病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查体:T39.1℃,P次/分,R24次/分,BP90/70mmHg。急性病容,皮肤未见出血点和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巩膜黄染,甲状腺不大。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右侧肋下可见手术瘢痕,右上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叩击痛(+),肝脏浊音界存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检: 血常规:Hbg/L,RBC4.3x/L,WBC23.1x/L,N0.88,Pltx/L。 尿胆红素(+),尿胆原(-)。 初步诊断: (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胆囊切除术后。 诊断依据: (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①中年女性,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急性腹痛伴寒战、高热。 ②查体:T39.1℃,黄疸,右上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区叩击痛(+)。 ③尿胆红素(+),尿胆原(-)。 ④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2)胆囊切除术后:3年前行胆囊切除术,右侧肋下可见手术瘢痕。 鉴别诊断: ①肝脓肿; ②急性胰腺炎; ③急性肠梗阻; ④急性消化道穿孔。 进一步检查: ①腹部B超或CT或MRCP; ②立位腹部X线平片; ③肝功能,血电解质; ④血、尿淀粉酶。 治疗原则: ①急症胆管减压引流手术或ENBD或PTCD。 ②积极抗感染,抗休克治疗。 ③有条件可内镜介入治疗。 四 女性,56岁。 主诉: 反复右上腹胀痛3年,加重伴发热2天。 现病史: 3年前因右上腹痛被诊断为胆石症,于外院行“保胆取石”手术。术后症状一度缓解。约半年后腹痛复发,逐渐加重,多于油腻饮食后发作,无发热及黄疸。2天前午饭后即感右上腹胀痛,向后背放射,伴恶心,未呕吐,自觉发热伴寒战,前来就诊。 一般情况: 发病以来,大、小便量无明显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 既往无心脏、肝、肾病史。 体格检查: 查体:T39℃,P90次/分,R24次/分,BP/80mmHg。神清合作,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可见右肋缘下小切口瘢痕,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或反跳痛,Murphy征(+),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触及肿物,肠鸣音3次/分。 辅检: 血常规:Hbg/L,WBC12.1x/L,N0.90,Pltx/L。 腹部B超:胆囊稍缩小,壁增厚、粗糙,内可见多个细小沙粒样结石影,部分位于胆囊颈;肝外胆管稍增粗,有小结石影;胰腺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 (1)胆石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 (2)胆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 诊断依据: (1)胆石病:胆囊结石、胆管结石: ①右上腹反复胀痛3年。有“保胆取石”手术史。 ②腹部B超显示胆囊壁增厚,粗糙,囊内可见细小结石影。 ③腹部B超显示肝外胆管增粗,有小结石影。 (2)胆道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 ①近期出现右上腹胀痛,向后背放射,伴恶心,并发热伴寒战。 ②查体:T39℃,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 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鉴别诊断: ①消化性溃疡; ②急性胰腺炎; ③肝脓肿。 进一步检查: ①CT或者M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②肝功能、血尿淀粉酶、尿常规(尿三胆)检查。 ③必要时胃镜检查。 治疗原则: ①禁食,输液。 ②应用抗生素,术前准备。 ③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或鼻胆管引流)。 天韵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