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十要”是练太极拳的行为准则。在练太极拳时对身体各部位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才能更有利于做到“十要”,从而使习练太极拳能够达到应有的健身效果和更好的技击能力呢?我们的师傅杨振铎宗师总结的《二十字口诀》,即“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虽然指的是上肢各个部位,但对全身各部位也能起到由此及彼的连带作用。在多年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也搜集了不少练拳老前辈的有关拳谚、歌诀。下面是我们的练拳体会,同时也将这些拳谚、歌诀提供给太极拳习练者参考。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要求,就是规矩。 练拳掌握规矩,有利于基础筑得牢,拳艺提高快。因此,我们从求内着眼、求形着手,必须明规矩而守规矩,然后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神妙境界。 人体由头、上肢、躯干、下肢组成。 一、头部 头部包括发、眼、耳、鼻、口、牙、舌、面、颌、项等部位。其要求,头顶虚领,项部竖直,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僵,气血不畅。 头为一身之主,百脉之宗。练拳时,头要正直,领起,转动时自然平正。有利于提起精神,保持平衡,稳定重心,减轻压力,调节中枢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做到动作轻灵、沉着、稳健。 头若前倾,身必前俯;头若后昂,身必后仰;头若左歪,身必左倾;头若右斜,身必右偏;此皆行拳之大病。克服此病,必须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的具体要求是: 头顶百会穴轻轻上领,谓之“虚领”。前额发际的天庭穴向前顶劲,谓之“顶劲”。眼平视,耳静听,鼻呼吸,口微闭,牙轻扣,舌上抵,面自然,颌内收,项放松。 发警起。 发为血梢,是为气血运行的末端。警起血梢,是紧闭门户,使全身的毛孔闭合,肌肉紧凑,气血集聚,增大身体中的内劲。 眼平视。 眼有鉴察、观看的作用,是人传达神意的窗户。眼平视就是眼观六路,练拳时意欲向何处,眼神先去,身手是随着前去。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身体转动时眼随身转,照顾上下左右。切不可身手向前而眼观其它方向,此即为身眼不合。练拳时要神凝于目,眼随手,手随眼,眼随足,足随眼,互相配合,全神贯注。 耳静听。 耳为灵性,是监听器官。能听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之声。凡眼看不到的地方,耳都能听到,故有耳听八方之说。练拳时,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听音辨向。经常注意耳后高骨的完骨穴,可使气血贯注于耳,耳方能自然灵敏。 鼻呼吸。 鼻是气出入的通道,是呼吸之门。控制呼吸在于咽、喉。咽主口之呼吸,喉主鼻之呼吸。咽、喉是口鼻呼吸的气门。用鼻呼吸要自然,做到呼吸与动作相配合。如感觉呼气不畅,可张口徐徐呼气,不可憋气。自然呼吸,呼吸自然,看起来差不多,其实质却不一样。自然呼吸是胸呼吸,呼吸自然是腹式逆呼吸。腹部以肚脐为界线,脐上为上腹部,脐下为下腹部。呼气时下腹突出,吸气时上腹鼓出。吸要吸得进,呼要呼得出,内形和外形结合,气沉丹田,强壮身体,达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要求。 口微闭。 口微闭,是指上下嘴唇要自然闭合,嘴角的地仓穴要向内收。口的作用有四:一是利于保护牙齿。二是利于气的下降。三是防止冷空气与有害气体吸入内脏。四是可减少口中津液的挥发,并可产生口水,这种口水称圣水,玉液,人参果。口水可消毒,滋润五脏六腑,利脾,健胃,强肾。 练拳时口应微闭,不可将口大张,呲牙咧嘴;嘴唇绷得太紧,可造成不必要的身心紧张。发劲时可张口发声,劲随声发,震慑对手。 牙轻扣。 牙在四梢中属骨梢,是骨的末端。牙轻扣是指在练拳中,上下牙轻轻扣合,不要把牙咬得过紧,咬牙是在发劲的一瞬间。牙咬得松与紧是随发劲的大小而随时变化。松咬可全身放松,动作轻灵;紧咬浑身是胆,全身有力,有蔑视对手,压倒一切的气势。 舌上抵。 舌在四梢中属肉之末端,为肉梢。舌上抵是指舌抵于上齿的根部,劲力向前上方发放,接通任督二脉之气,称鹊桥。舌中抵是将舌抵于上下齿之间,劲力向前发放。舌下抵是将舌抵于下齿的根部,劲力向下方发放。 面自然。 面部的表情一般来说,有喜、怒、忧、思、悲、惊、恐等。练拳时,要面带微笑,体态才能自然放松,精神才能高度集中。这样外示安逸,才能神不外透,意不外露。面部表情有涣散对手的作用,使对方产生麻痹思想。也可使对方望而生畏,精神受到压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术。 颌内收。 颌内收有利于虚领顶劲,颈项竖直。练拳时下颌不可向前仰起,以免呼气时,因不能适应运动量的加大引起呼气不畅,影响虚领顶劲和拔背的姿势。 项松竖。 项的作用有二,一是竖项,二是挺项。 竖项是在意识控制下完成的,要松竖项不犯僵硬,松竖项既可保持头的端正,又可使头在左右转动时保持灵活性,有利于左顾右盼。 挺项是在爆发劲力时,项部挺实有巨大的顶劲,有效抵御油锤贯顶的巨大压力。 练拳时项部要端正松竖,不可软塌低头。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头部歌诀 头宜中正百会领,左右歪斜皆为病; 天庭之位须前顶,前俯后仰身难正; 下颌宜收不宜突,颈项竖时须意领; 眼观六路看前方,瞟眇斜视神必乱; 耳听八方身灵敏,脑后辩声顾左右; 鼻是通道呼吸畅,顺其自然不憋气; 舌头要抵上下动,接连鹊桥气通行; 牙宜轻扣不宜分,始终紧扣是毛病; 嘴唇上下宜轻闭,地仓微收利气沉; 头为身主是首领,若不中正全失中。 二、上肢 上肢主要有肩、膀、肘、腕、手等部位。要求肩松、肘垂、腕坐、掌撑,形于手指。 肩是两肩最顶端的高骨处和肩关节。是上肢的根节。 松肩是将肩顶骨落下,肩关节松开,肩井穴放松,气血可顺利通过肩部,使胸、背、肘气血相通,紧则固,松则通。因此一定要先将肩井穴放松。 沉肩是肩松开下沉。两肩微扣,向下沉劲,促使气血和内劲下注于涌泉,上注于肘手,中蓄于腰脊。上可增大上肢的支撑劲力,下可起到坚固脚步的作用。 总之,松肩以通气,沉肩以贯劲。 松肩的练法是,用意念想一下肩井穴,动一下锁骨,肩就松了。并非用拙力所为。 练拳时从全身放松上想,对肩关节也从放松上想。懂得虚实是变换后,要从沉着上着想,使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极为轻灵圆活,但又极为柔软沉重,这样就产生了刚柔内含,似松非松,富有弹力性的掤劲。沉肩时腋下要空,可容一拳。练拳时两肩要平齐,防止在转动时形成两肩一高一低,破坏身法的中正。 定式时,肩要与胯成一垂直线,两肩松沉,并微有前合之意,气贴脊背,两肩一线贯通,互相呼应。 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肩与胯保持上下对准,做到肩与胯合,肩平身正。 肩部歌诀之一 肩宜里合并松沉,松开肩井气通行; 两肩内合劲成一,沉肩垂肘推山动。 前肩伸,后肩撑,左右两肩力争衡; 前肩按,后肩拌,左右两肩阴阳换。 肩部歌诀之二 肩劲要沉,虚腋勿耸。向前微合,有助含胸。 一举一动,两肩要平。一高一低,有阻正中。 两肩骨节,似有一线。互相呼应,团聚自然。 腋留余地,可容一拳。伸缩缠绕,随心所欲。 摇肩晃膀,抖劲力出。如风摆柳,活泼无滞。 肘 肘是承上接下的转换部位,是劲力的会藏之所,在上肢部是中节,关键穴位是曲池。 肘要松垂并微屈,用意贯注于肘尖,使手臂在伸缩运转时,轻灵沉着而不飘浮,有回旋的余地。撑肘,张肘,坠肘,裹肘,可增强坐腕的作用。在定式时,肘尖要和膝关节上下呼应,两肘在前后、左右、上下也要相互呼应合住劲。手臂在上举时,肘尖要有下垂之意。肘部若远离身躯向外突出,是舍近求远的做法,既妨碍沉肩,也影响沉气。肩松气到肘,肘沉气到手,手心一空,气就到指尖。 合肘以求劲整,领肘以求变化。撑肘以求圆满,催肘以求发力。 沉肘的练法,想一下曲池穴,意想肘尖接触到地面,手腕有活动的感觉就成了。 肘部歌诀 心肘两相依,起落常护心; 用肘宜近取,最忌远处寻; 变化要迅速,露形势已尽; 中起领根梢,裹肘能制人; 腕 腕关节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度很大。应重视坐腕。坐腕在手臂伸缩缠绕中,腕部既不强硬,也不软弱,而是柔活有韧性地运转。到定式时,腕部应该随着身法的落胯,塌腰,沉气等沉着下坐,并有定向,促使手掌徐徐贯注内劲,这叫坐腕。 腕部如果松懈无劲,手臂必然没有掤劲,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被制。 松腕的练法,想一下神门穴或想双手抚摸大西瓜,腕就松了。 腕部歌诀之一 手之变化,决策于腕; 掌根锐骨,即为腕动; 玲珑活泼,刚柔着穏; 擒拿点打,无不应顺; 掌腕合窍,方能制人; 腕滞力拙,徒劳费神。 腕部歌诀之二 腕连手与臂,三节活动把; 气由丹田出,抖腕把劲发; 上下左右旋,内拉外推把; 外甩内拦臂,全靠腕当家; 行路练腕功,日练四十八。 手 手最为灵巧,是传感器,一切听、化、发劲都通过手,手法的变化最多,是上肢的梢节。关键穴位是劳宫。 太极拳的手型分掌、拳、钩三种,套路以掌法为主。运之于掌,形之于指。 掌法有正掌、立掌、垂掌、仰掌、侧掌、俯掌、反掌等七种。 掌法的特点,出掌和收掌都应自然舒适,不绷挺,不屈曲,内气弥散于掌间。 手掌未前伸时,手掌微带窝形,形如荷叶状。蓄而不张,这是虚掌;在前伸的过程中,螺旋形的旋转前伸,逐渐舒展,减少窝形,这叫由虚而实;到终点时窝形消失,微微展指,坐腕,掌根贯劲前凸,意劲贯注于指尖,这叫做实掌。 将掌收回时,螺旋形的旋转后缩,手掌逐渐由舒展而复归于含蓄,仍成窝形,这叫由实而虚。掌型不对,内气散不出去,难以做到粘黏连随,无法进入身无形,手无相的境界。 手掌歌诀 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 按实始用力,吐气需开声。 拳 拳要握成平扁方形,四指并拢,拇指贴在食、中二指节上,手心松握小气球,腕部松柔圆活,毫无僵滞。不论松握、紧握都要有团聚气势的意念,做到分之不能开,击之不能散。 出立拳时(虎口在上),小指中节领劲;出平拳时(拳心向下),中指根节领劲;出栽拳时,中指二节领劲;出拳往上冲时,中指根节领劲;出拳上挑下拨时,大指二节领劲;出拳下劈时,腕骨外旋,小指根节领劲。 领劲之法是劲点乘势转圈,随方向变换,以劲能贯注于拳为标准。 由拳变掌时,将手心之气推出。由掌变拳时,将手外之气拢回手中。由拳变半握拳时,四指略松展,拇指压在拳眼上,腕微鼓,内气才能通至中指根。 握拳要实,不要握死。握死内气不能流通于手腕之间,导致僵滞拙力,内气不畅。 拳的歌诀 行拳以心主,拳打一气连, 出拳如山崩,收拳快如风, 拳眼步三灵,目须盯敌情, 起落和进退,贵乎在自用。 钩 钩手是五指松垂聚拢,撮在一起,内含小气球,腕部鼓起,内气才能畅通无阻。若五指紧捏在一起,腕部有拙力,钩尖僵硬,内气不通。 钩手是练腕力和指力的方法之一,要求掌心含空,指不用力,无紧绷感,多用于刁、拿、锁、扣手法。 钩手歌诀 钩手法别奇,五指撮一起。 擒敌变化多,钩手出绝技。 指 指包括足趾,是筋的末梢,有主宰四肢之收缩,手掌之开合,身体之转动,两足之进退起落的作用。 出手伸掌时,手如瓦拢,曲中求直,指宜微屈,微向后翘,内劲趋向指梢,达到指似钢锥。出步发力时,掌踏趾扣,五趾抓地,有趾欲透骨之意。 出俯掌时,由小指领劲移向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尖端,使内劲贯到五指指肚。出仰掌时,由拇指领劲,依食指、中指、无名指,劲贯小指尖。平掌起落中指尖领劲,中指尖劲足,其余指尖劲也足。定式时,眼神注于那指,那指贯足内劲,一指劲足,其余也会贯足劲力。手尖与足尖相呼应,两手尖也相呼应,手尖、鼻尖、足尖对齐,称三尖相对。 手指歌诀 练成妙指法,秘诀在眼神, 指气眼之法,点打武艺真。 三、躯干 躯干包括胸、肋、腹、背、脊、腰、臀等部位。要求,胸含背拔,腰松臀敛。 胸为颈下腹上部位,胸与背相对应。 对胸的要求是,有含有提,有开有合,含胸以顺气,提胸以下腰,开胸以舒张,合胸以聚气。回要胸空,出要胸实。含胸是胸肌放松,胸腔微内含,心中感觉松快。含胸有利于呼吸畅通舒适,气不上浮,使气沉丹田。含胸对于两腿的起落和进退有辅助作用。 胸的虚实管两手,胸微内含,两锁骨松沉,左右胸肌交替变换虚实,弧形旋转。重心下降,身有主宰,这就是运化在胸。 含胸的方法,意想两乳头往下沉气至肚脐下。开始练拳,不善含胸,容易挺胸或凹胸,形成驼背,应注意避免。 肋 肋包括胸肋和腰肋,作用有二:其一,保护五脏六腑;其二,对肺的伸缩开合,呼吸吞吐量的大小起重要的主宰作用。 肋的练法,两肋象手风琴似的向左右两侧极力张开,上下升降如伸懒腰,可增强肺活量,补充足够的氧气。 腹 腹有上腹部与小腹部之分,以肚脐为界。太极拳对腹部的要求是松静,也要求气沉丹田。 腹式呼吸有顺逆两种,顺呼吸即呼时小腹内收,吸时小腹外鼓;逆呼吸即呼时小腹外鼓,吸时小腹内收。小腹外鼓即为“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在发劲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下盘稳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使发劲沉着松静。 气沉丹田,姿势上要做到尾闾正中,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顶吊档,胸背肌肉松沉,肋骨节节松沉,就能做到气沉丹田。 背 背指脊椎体两侧,上至左右肩,下至左右腰部。拔背的作用是有利于卷劲和放劲,避免脊柱松弛过度,产生低头弯腰等现象。 拔背的练法,意想脊椎骨鼓起来,大椎穴和衣服相接触就成了。吸气时背宜轻拔,呼气时背宜紧拔。使劲力上移至大椎处,再分散到前胸两膀、两肘、两手上。 脊 脊就是脊椎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尾椎。脊椎是主宰上体左右转动的中轴,也是全身上下连接的桥梁,更是发放全身劲力的主宰。转腰旋脊,力由脊发,立身中正,都离不开脊柱,正脊柱通百脉。 正脊柱好处有四:一、调整阴阳,调整气血。二、带动四肢,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三、保持躯干正直,气宇轩昂。四、使内劲起于脚根,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腰 腰是一个圆周,包括左右腰,前腰(腹部),后腰(命门)。 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动作的变化,重心的稳定,劲力的发放,起主宰作用。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练拳时,首先腰部要放松,无论是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都应以腰为轴,带动四肢。腰部松而沉,可使丹田气沉得充分,下肢稳固,转动灵活。腰部松而直,可挺起腰杆,脊柱坚强有力,劲贯四稍。腰不松沉,易使臀部外凸,尾闾不正,上重下轻,脚下无根,虚实不清,转换失灵。 太极拳主宰于腰,活泼于腰。腰松全身松,百会涌泉上下通;腰紧全身紧,四肢百骸难通灵。 松腰的方法,一收小腹不要想腰,腰就松了。 腰的歌诀 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 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臀 练太极拳要求敛臀,不蹶屁股,收尾闾。 收尾闾可使脊柱产生上下对拔的争衡力,使脊柱舒展和柔软,保持中正劲,不使劲气分散,稳固重心和根基。敛臀是提肛、缩阴、松腰、圆档、合胯,使丹田抱气,缩阴开肋,松腰提胸,合胯争衡。提起精神,满身轻利。 敛臀的方法,两肋稍微收敛一下,两环跳穴缩回,尾椎向前托起小腹,臀就敛了。 臀部歌诀 留臀收肛,意推丹田, 上提下压,气贯腰间, 抖劲喊放,势欲推山, 臀法制人,仙着难言。 四、下肢 下肢有胯、裆、膝、脚等部位。 胯是下肢根节。 要求:胯松裆开,就像骑马,膝裹足抓,像站在车内突然刹车时下肢的用力。 胯关节的练法,常做弯腰、压腿、踢腿、压膝等动作。 练拳迈左步时,右胯微向后撤,同时左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凡前进或后退时,两胯节直竖,与两肩节齐进齐退,动向一致,保持尾闾中正,久练胯会松开。 胯部歌诀 一胯起时一胯落,起落高低使用多。 下体枢纽全在此,莫把此处视等闲。 裆 裆即会阴部,裆要圆,要虚,不可尖裆。胯根撑开,两膝微向里合,裆就能圆。胯松沉,臀部微敛,裆劲自足。 下蹲时,裆的高度不低于膝,否则会形成荡裆,虚实变换不足。拧腰时,裆需扣,不扣则散。活腰时,裆需松,不松则滞。塌腰时,裆需合,不合则浮。塌腰合裆为蓄劲,活腰松裆为柔劲,出劲时,需扣裆拧腰。 腰裆不松活,内劲运转迟钝,腰不塌,裆不扣,发劲就会浮而不力。 膝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负荷最大,活动最强的关节,是决定起落、进退、窜奔、跳跃的关键部位,是下肢中节。 对膝的要求是松、扣、顶、提。松是膝关节放松,膝不挂力。扣是微向里扣,以利气血通达。顶是膝上顶,里外顶,跪膝用膝击打。提是把力量集中于膝,把周身之力透达于脚尖。 做踢腿或独立动作时,先提腿把力量集中于膝关节,提膝与胯平或高于胯。 膝的练法,经常做独立双手抱膝,使膝部紧贴胸部,膝提得高,腿也能踢得高。 膝部歌诀 足来提膝,近便加膝。 膝起望怀,膝落近移。 脚 脚包括脚趾、脚掌、脚跟,承担着人体的全部重量,是下肢的梢节,又是全身的根节。是步型,步法的根基。 步型是定势后,两脚形成的尺寸、位置、方向、角度。有弓、马、虚、仆、丁、歇、平行、独立等步型。 步法是两脚在进退、闪展、腾挪、转折时各种变换的方法。有上、退、进、撤、跳、盖、行、跟、插、摆、扣、碾等步法。 两脚轮换运转时虚实要分明。凡向前的步法,提大腿,膝带脚尖下垂,脚面不可绷紧,由屈而伸,缓缓迈出脚尖,由下垂渐变为上翘,脚跟轻轻着地,脚掌、脚趾全面落实(按跟、掌、趾的顺序)。凡后退的步法,先提大腿,膝带脚跟,脚尖下垂,缓缓后伸,轻落大脚趾,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按趾、掌、跟的顺序)。横开步法,轻落大脚趾,脚掌、脚跟落地,全面落实。脚尖的上翘、下落、外撇、里扣、前进、后退,都须大拇指领劲,注意转动中的落点定向。 太极拳上肢的动作是以手领肘,以肘领臂;下肢是以脚领膝,以膝领股。手尖、脚尖轻领手、脚运行,胸腹也随手脚运转,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脚部歌诀 脚为人之马,全身凭它驾; 弓步站如钉,虚实要分清; 马步埋深桩,练蹲三柱香; 虚步单立腿,试探假与真; 实则双脚立,虚则退如飞; 进退侧跳步,移变轻松静; 起步踝要松,迈步如猫行; 步步要均匀,轻巧柔活灵。 以上是练太极拳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说明: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曾参考了顾留馨、王培生、顾树屏、曹志清、王长青等诸前辈的有关著述。 作者简介: 边秀宏,男,太原机车车辆厂退休职工。年出生,年从部队退伍。曾拜形意拳名师王辅仁为师,后又学练太极拳。第四代杨氏太极拳嫡传人杨振铎先生的入室弟子。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张未仙,女,太原机车车辆厂退休职工。年出生。第四代杨氏太极拳嫡传人杨振铎先生的入室弟子。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