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脉通海成绩古羊城六脉渠媲美都江堰 近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落实保护大小马站、流水井古书院群”议案实施方案时称,新的计划包括了“保护、展现和迁建地下文物六脉渠遗址”。 广州市文化局名城办称,六脉渠是广州古代城建的重要标志。对六脉渠将选择适当的位置取其原砖,异地迁建,以展现古城的风采。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古人对广州城的山水格局和空间环境结构的描绘。广州有着依水而生的城市布局,水系维系广州的繁华。但目前,我们依然未解决水环境问题。 古代为什么能让水成,沟通城市河道?六脉渠对千年广州兴衰有甚么意义?六脉渠的赫赫历史,启发今人对综合治理现代城市河涌生态的思考。寻根:6脉通海,水成绩古羊城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古人对广州城的山水格局和空间环境结构的描绘。 近日,广州一名专事研究六脉渠的历史专家对说:六脉渠对广州的贡献决不亚于都江堰!它作为一个水体系,如人的脉络,是人工加自然的结合。六脉渠充当出水之道,可以排涝,涤垢除垢,和防洪和排污关系很大,对抵抗海水攻击也是早有准备。 这位历史学家还说,柬埔寨的吴哥王朝衰落很大程度是由于其排水系统荒废而造成的,今天的绍兴也是由于重新营建古时水城络而重获东方威尼斯之称。水系统与一个城市命运关系太密切了!广州本日治河涌可从古六脉渠中取得启发。 何谓六脉渠?按《六脉渠图说》,“大抵以地面之有沟渠,犹人身之有脉络,必须流通乃少疾病,渠有六,故谓之六脉渠耳。”古时的广州城内有东西共6个水渠,水流从这里流到东西两个濠涌后再进入玉带河,最后归入大海。它贯串城内,可通舟楫,渠通于濠,濠达江海,城中可无水患,因而可知六脉渠造福广州城之巨。 六脉渠是用砖石砌筑上盖石板的大方渠,始建于什么时候,已无可考。有考证应在五代时期(907-960)已有六脉渠的前身。而构成本日的六脉渠系统,当在明洪武三年(1370)3城合一和洪武10三年扩筑北城并建成较完全的老城区以后。 历史:古城排水,6脉曲折流千年 据史考,广州自古在山水之间而生,广州古城的排水系统也依自然地势建造,包括了古老的六脉渠和护城濠两大系统,城内雨水、污水由街道小沟流入6脉干渠,然后排出河涌,城外的则排出护城濠,再流入珠江。 东濠、西濠历1000多年演化,随着城墙的撤除、建设的发展,护城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但至今仍是广州市内的主要排水渠道之一(比如东濠涌);明、清时期,广州老城区南面的护城濠,由今越秀南路起,向西至人民南路,绕城墙南边而过,也就是现在的玉带濠,也仍是直通老城区东西的主干排水渠。 历史上的六脉渠几经演化。六脉水的构造,使得商船能够直接进入羊城,从事商业活动,对广州商业的繁华功不可没,其情形有如清明上河图。 清乾隆时,总督福康安饬勘修挖,仅存五渠,因民房占据渠身全塞。嘉庆年间重新疏理,把5渠分成10渠。后因战乱,渠道基本淤塞。同治时,重浚整治,又继续构成六条大渠。民国时期,广州政府曾对六脉渠作过屡次清浚和整理。经济压力之下,六脉渠久已失修,以后屡清屡塞。 新中国成立前夕,结合城市开辟马路,六脉渠被改建为马路渠,光孝寺街、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诗书街、纸行街之右三脉渠,擢甲里、窦富巷、西濠街之右二脉渠,豪贤街脉渠、法政路脉渠等均改成混凝土马路干渠,将原流入脉渠的各街渠直接驳入大渠。此时的六脉渠全长10213米,已改建为暗渠的有2743米。 新中国早期,曾对六脉渠进行了全面清疏,但因渠道破损严重,事倍功半。1952年起,结合城市建设,逐渐对六脉渠进行改造。有些以新建马路干渠替换,如连新路马路渠代替了右一脉渠中段;应元路马路渠代替了左二脉渠北段及右一脉渠北段;教育路干渠代替左一脉渠南段;德宣西路(今东风西路及盘福路)大渠代替左一脉渠北段及右一脉渠北段;吉祥路马路渠代替左一脉渠中段;小北路干渠代替左三脉渠东北段;德宣东天官里(东风中路)大渠代替左一脉及右一脉渠东北段。有些则结合内街下水道进行改造,如雨帽街、莲花井、周家巷、西华2巷、芒果树街、桂香街、贤藏街、马鞍南等内街下水道代替了右一脉渠的南、中、北段;长塘街下水道代替了左二脉渠南段。至1959年底,老城区六脉渠的改造全部完成。 如今市区旧的排水系统已完全改造,旧有的马路渠改建,内街也基本建了暗渠。古老的六脉渠也已面目全非。到1990年底,市区的排水渠道共1117千米,其中包括明涌、渠道、分流制污水渠、内街和新建小区渠道。 转变:补水调水,活水才能治河涌 虽然现代的河涌水渠代替了昔日的六脉渠,但六脉渠建造思想至今仍能启发本日。 水利研究专家认为,从六脉渠的建造可见“水系成”和“活水自流”这两个因素是古城广州的水利的核心思想。水系成状散布,才能在城内统筹各方,不至于像如今这样条条直入珠江;水自流,不但顺应自然,也勤俭了提水调水的巨大费用。“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再次提示人们,必须从源头引入活水,否则城市的河涌河道永久是难得见清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广州河涌整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涝的需要,两岸做一些简单的绿化。第二阶段是增加河涌的亲水性,采取复式断面,建设亲水平台。但广州市区河涌城市生活、生产污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涌,造成涌水黑臭,影响周边环境。市政截污使污水被截入污水管,又带来河涌景观用水不足问题,特别是到了枯水期,个别地区会出现断流、露底,即便制造亲水,河涌无水如何是好? 因此,在第三阶段开始在亲水性和生态性方面做文章,尽可能下降一级平台高程,并在河道上修筑滚水堰,使河涌能够保持一定的景观水位。同时,在海珠区果树保护区内河涌的整治中,采取生态堤理念,斟酌野生生物种群的生长,采取简单的护脚防冲措施,上部种植花草,突出岭南水乡特点,河涌岸线自然,景观效果、生态效果较好。 大治:北建湖南设闸,引活水绿两岸 吸取古人治水和历年水利的经验,广州市水利局提出对广州老八区的河涌整治计划思路:系统梳理、沟通城市水系,分片建设水绿生态,因地制宜进行补水调水。在确保防洪的条件下,努力保持、重现及创造河涌原有的、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情,把河涌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绿色之链、生命走廊。 张广宁市长日前在水利局听取汇报时,肯定了这1计划思路,明确要求在明年1月15日前与市政、国土、环保等相干部门共同完成计划的修订。这显示了广州河涌整治从防洪排涝功能转向综合斟酌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这是国际流行的多自然生态整治手法,也是今后广州河涌整治的方向。 从本月10日召开的2004年广州市水利工作会议了解到,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计划中的“北部建湖,南部设闸,活水引入,两岸生态。”是河涌治理的核心命题。计划中在北部白云区将新建、扩建18个人工湖和水库,湖由天然集雨而成,除搜集好当地水,还能防洪、给河涌引入活水。湖水连接河涌,河涌连成络,其中最大的是白海面湖,有4.5平方公里。在流溪河,通过提水,注入附近的河涌。在西部,通过两涌一河,将北江水引入给珠江。在南部,芳村、海珠买通络体系,利用珠江潮汐把河水引入现有河涌,设闸保证水位,不至于干枯,也能避免咸潮入侵。 依照计划,根据每条河涌的不同情况,将加强计划控制,恢复河岸水边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另外,还将努力把文化建设引入工程建设。市区有丰富文化背景的河涌,如庙头涌、东濠涌、司马涌等,如果整治方案适当,河涌能够变成一个“活”的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亮点。 专家称,古时六脉渠曾给广州带来赫赫昌盛。本日的河涌大手笔计划如果能够承前启后,广州水环境治理有望成为全国的典范。 相干链接 广州古时城内的下水道“六脉渠”各时期名称不一,即便清朝的六脉渠,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现在比较认同说法以下: 1、第一脉正渠,自总督部堂(在今越华路)向如何治白癜风南流经华宁里、卫边街(今吉祥路南段)、七块石、清风桥(华宁里与中山5路之交)、南朝街、学院署、九曜池(均在今教育路)至书芳街、仙湖街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河。 2、第二脉正渠,由旧城隍庙(文德路北端)后南北分流。南流经长塘街(大塘街之西),由贤思街穿城出玉带河;北流经司后街、豪贤街和横流的渠会合。横流的渠源出三元宫,东流经将军大鱼塘(在大石街北)、丹桂里、天官里(今东风中路东段)出铜关,流入东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