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本文约 字 阅读预计 5 分钟 这是根尖周炎诊断·治疗概念的第12篇文章 2 治疗计划的制定 5.根尖周炎是牙周膜炎 —必须对牙周病与咬合性外伤进行处理,以稳定牙周膜 根尖周炎的病理诊断名为根尖周组织炎症,就是牙周膜的炎症。引发炎症的原因有三个——感染、外伤、过敏。 通过根管治疗的方式从根管内去除感染源,能消除根尖部的牙周膜炎,但如果不能同时去除牙周膜整体的炎症病因的话,就无法保证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这也是需要对牙周病与咬合性外伤进行治疗的原因。 1)自然挺出(自然移动) 暂时避免患有牙槽骨缺损的牙齿与对颌牙、邻牙接触,以此使牙槽骨平坦,这种治疗方式被称为“自然挺出”。由于该术式无需特殊的工具且操作简单,因此是著者在临床上治疗牙槽骨缺损的第一选择。 并不是说在根管治疗时没有咬合痛就必须避免咬合接触,但要达到自然挺出的效果,就要切削患牙咬合面与邻接面的牙体组织。根管治疗快结束的时候,自然挺出也会结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牙周环境(图9)。此外,术者必须注意治疗时的咬合支持与邻牙、对颌牙的移动。 .6.2(初诊时).7.18(初诊后约一个半月) .8.9(初诊后约2个月).4.10(初诊后10年10个月) ▲图9 图岁,女性。来院时主诉为左下磨牙处不适。确认左下区67根管充填不良,左下区7牙槽骨缺损。左下区7向近中倾斜,根管治疗时避免该患牙与对颌牙以及邻牙接触,以达到让患牙自然挺出的目的。通过排除咬合力、去除咬合性外伤的方式,可以正确掌握牙周病的病情。经过这一系列的处理后,发现左下区7逐渐竖直且周围牙槽嵴顶逐渐平坦。 2)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牙髓炎导致的根分叉病变 通常,我们会将牙槽骨缺损与根尖周炎边缘不清晰的病症称为“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此外,牙髓炎可能会使根分叉部出现X线透明区域。 牙髓炎与牙周炎都是以X线透明区域的形态出现在根尖片上的,但是两者的病情却截然不同(著者将在下册《手法、疑难病例探究篇》中详细讲述)。根尖周炎为牙周膜的增生像,原则上去除炎症的病因就能使牙周膜恢复正常。 与之相对,牙周病的透明区域——骨缺损部的牙根表面却没有牙周膜。怀疑为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的情况下,必须先进行根管治疗,找出能恢复正常的牙周膜的范围(图10,11)。 .7.11(初诊时).12.5(仅充填远中根) ▲图10-a 图10-a65岁,女性。来院时主诉为右下磨牙区自发性疼痛。食物碎屑嵌入右下区76之间,根尖片显示右下区6的远中处有根尖周炎与牙结石状沉淀物。牙髓已经失活,从牙槽骨缺损并且患有联合病变的远中根开始治疗。待远中根的根尖周炎缩小至一定程度后,进行了再生疗法。 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简单的根面平整与龈下刮治,尽可能不损伤能恢复正常的牙周膜。 .4.28(近中根根管充填时).1.12(初诊后2年6个月) ▲图10-b 图10-b近中根的根管口部有知觉,因此进行了根管欠填。右下区6经过良好。由于根尖片的主线方向有偏差,因此根分叉病变的透明区域的观察方式也不同。处理此类牙髓牙周联合病变时,必须事先进行根管治疗,找出可以恢复的牙周膜的范围。 .9.21(初诊时) .2.16(仅充填近中两根管).6.19(初诊后1年9个月) ▲图11 图岁,女性。因右下区6的根分叉部附近出现瘘管而来院治疗。PPD全周均属正常范围,因此诊断为牙髓炎导致的根分叉病变。诊断出近中根为病原根,因此从该根管开始治疗,确认根分叉部的透明区域呈现缩小趋势后,对远中根进行了治疗。只是进行了牙周基本治疗,根分叉部的X线透明区域就逐渐消失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