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能治疗好吗 http://m.39.net/news/a_6288652.html 病理学△▲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肺实质: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肺泡。肺间质: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神经。 肺炎(pneumonia)肺组织炎症性疾病的统称,以急性渗出性炎症为主。 细菌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军团菌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lobarpneumonia) 主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纤维素性炎),病变累及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 临床特征:起病急,恶寒、高热,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伴肺实变征及WBC增高。病程约一周.多见于青壮年。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菌:肺炎球菌为主 机体:抵抗力下降 —诱因:受寒、醉酒、感冒、麻醉、疲劳等。 病变发生迅速,病菌-肺泡-变态反应-以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为特点:渗出;病菌迅速蔓延-肺段、肺叶病变。 2.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性质:纤维素性炎 部位和范围:一般单侧,左肺或右肺下叶常见。 病变分期---四期: (1)充血水肿期:1-2日 1)病变:大体:肿大、暗红色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大量浆液性渗出物、细菌;少量RBC、中性粒细胞。 2)病理临床联系: 细菌毒素入血+细菌入血释放毒素→中毒症状:寒战、高热、肌肉酸痛 肺泡腔大量渗出物+炎细胞浸润→咳嗽肺泡腔大量浆液性渗出物+少量RBC→咳淡红色痰 (2)红色肝样变期(Redhepatization) 实变早期:2~4日 1)病变: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大量红细胞、细菌、少量N、M;纤维蛋白原渗出→纤维素(呈粗的条索状.片团状分布) 大体:肺肿大、重量增加、暗红、质实如肝血管扩张充血+渗出物→肿大、重量↑ 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大量RBC渗出→暗红;肺泡腔大量RBC、一定量的纤维素、少量N、M→质实如肝 2)病理临床联系:肺泡腔大量RBC→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含铁血黄素--铁锈色痰; 大量RBC、纤维素,少量N→肺实变→缺氧:紫绀、呼吸困难;肺实变征:查体、X-ray 浆液性渗出物(培养基)→病菌繁殖→血菌(+) (3)灰色肝样变期(Grayhepatization) 实变晚期,4~6日 1)病变: 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贫血 肺泡腔--大量中性粒细胞,RBC↓↓;纤维蛋白量多,呈丝网状--纤维素网;纤维素丝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 大体:毛细血管受压、贫血+肺泡腔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RBC↓↓→肺呈灰白色肺泡腔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肺肿胀;肺实变 2)病理临床联系:坏死脱落细胞+渗出液+纤维素→刺激→咳嗽 中性粒细胞坏死+渗出液+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脓性痰巨噬细胞↑→病菌(-) 纤维素开始溶解+机体适应→缺氧症状减轻 中性粒细胞+纤维素→肺实变--x线、体征 (4)溶解消散期肺实变第7-10日 1)病变: 镜下: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炎症消退渗出物(主要为纤维素)溶解 大体:质地变软,切面颗粒外观渐消失,可有脓样混浊液体渗出物被溶解→肺体积缩小渗出物主要为纤维素,RBC较少→肺灰白渗出物被溶解→经淋巴管吸收或咳出→ 2)病理临床联系:渗出物+炎症刺激→咳嗽渗出物+坏死之中性粒细胞→咳痰↑ 渗出物溶解→肺泡腔部分通气+渗出液→湿罗音渗出物溶解→x线--假空洞 3).结局及并发症 (1)痊愈:大叶性肺炎通常为急性渗出性炎症,故肺组织常无坏死,肺泡壁结构未遭破坏→结构和功能恢复 痊愈 (2)并发症:a.中毒性休克:严重毒血症→周围循环衰竭→休克---休克型/中毒型肺炎---死亡率高 b.肺脓肿及脓(气)胸:金黄色葡萄球菌 c.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严重感染 d.胸膜炎:炎症(肺内)→胸膜→胸膜炎(纤维素性) e.肺肉质变(pulmonarycarnification):灰肝期,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蛋白溶解酶不促→渗出物不能及时溶解吸收→肉芽组织长入→机化→病变呈褐色肉样。 (二)小叶性肺炎(lobularpneumonia) 化脓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又称支气管肺炎。常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 年龄、部位:小儿和年老体弱者,肺小叶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粘液脓性痰、呼吸困难和肺部散在湿罗音。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原:细菌(条件致病: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毒、霉菌 2)机体抵抗力↓: (1)继发于其他疾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 (2)长期卧床的衰弱病人 (3)昏迷或全身麻醉的病人;机体抵抗力↓,病原侵入发病。 2.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特征:肺组织急性化脓性炎,多以细支气管为中心。 *病变从细支气管→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灶状散布的炎症灶。 1)病理变化 大体:肺内多发性实变病灶,散布于两肺各叶,背侧、下叶较多 病灶多为小叶范围(d±1cm),不规则,切面致密、灰黄色,脓性渗出物重者融合成片或累及全叶→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镜下:病灶中央或周围有细支气管细支气管管壁:充血、水肿,N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管腔:脓性渗出物,纤维蛋白较少 病灶周肺泡腔有大量浆液,N、纤维蛋白较少。各病灶变化不一。 融合性支气管肺炎(confluentbronchopneumonia): 严重的小叶性肺炎病灶相互融合,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2)临床表现: 常为原发疾病掩盖。炎症+脓性渗出物→刺激→咳嗽 脓性渗出物→咳痰(粘液脓性痰)、湿罗音X-ray---不规则小片状、斑点状模糊阴影 3.结局及并发症: 1)痊愈:及时治疗,渗出物完全吸收 2)并发症:危险性比大叶性肺炎大得多,可有呼衰、心衰、败血症、脓胸、支气管扩张等。 间质性肺炎:管壁、小叶间隔、肺泡隔等肺间质的炎症。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 1.病毒性肺炎 (1)病因: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单一或混合感染(多种病毒+继发细菌)。 (2)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病理变化:间质性炎症透明膜病毒包涵体 病毒包涵体(virusesinclusions):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约红细胞大小,嗜酸性,周围常有一清晰的透明晕。 部位:多核巨细胞内,胞核-巨细胞病毒、腺病毒,胞浆-呼吸道合胞病毒 意义: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透明膜(hyalinemembrane) 形成:病毒感染→肺泡腔内渗出↑↑→渗出物浓缩→透明膜 部位:贴附于肺泡内表面 形态:一层均匀红染的膜样物 多核巨细胞(giantcells) 支气管和肺泡上皮增生→多核巨细胞 病理与临床联系: 炎症--剧烈咳嗽;缺氧--呼吸困难;病毒--中毒症状。 年少时是那么的易于满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一组各种原因所致肺实质和小气管受损→不可逆慢性气管阻塞、呼出阻力↑和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的统称。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 一、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以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增生为主要病变。临床表现--咳、痰、喘,3m/年,2y。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病毒、细菌→粘膜上皮损伤、防御↓,进展和加重 2.吸烟:粘膜上皮损伤、防御↓,M吞噬↓ 3.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有害气体、寒冷 4.过敏因素 5.内因:如副交感N功能↑→收缩、分泌↑ (二)病理变化 镜下: 1、粘膜上皮损伤与修复:纤毛粘连、倒伏、脱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再生、鳞化;杯状细胞↑。 2、腺体增生、肥大及粘液腺化生 3、支气管壁的损害:充血,淋巴、浆细胞浸润;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软骨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细支气管炎和周围炎。 大体:粘膜上皮及支气管壁损害→支气管粘膜粗糙、充血、水肿腺体病变→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支气管粘膜炎症→咳嗽 杯状细胞、粘液腺体↑→分泌物↑→咳痰(白色粘液泡沫痰/脓性痰--急性期) 支气管狭窄/痉挛+渗出物→阻塞→喘、罗音、哮鸣音慢性萎缩性支气管炎→无痰。 (四)结局及并发症: 1.痊愈 2.并发症: (1)细支气管周围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后述) (2)感染+管壁损害→支气管扩张症 (3)支气管肺炎。 二、支气管哮喘:内、外因素(遗传等)引发呼吸道过敏反应→以弥漫性细支气管痉挛为特征的支气管慢性炎性疾病。 临床表现:发作性喘息+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慢性疾病,可视为慢性阻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因素+过敏(过敏原反复接触、感染、冷空气、烟雾等)因素: (1)抗原→B细胞→浆细胞IgE↑→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致敏--+过敏原→释放组胺、缓激肽等→气管平滑肌收缩→速发型哮喘反应 PAF、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水解酶→嗜酸性、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N、M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组织损伤→迟发型哮喘反应 (二)病理变化 镜下: 1、粘膜上皮损害,杯状细胞↑ 2、粘膜基底膜↑,玻变,粘液腺增生 3、管壁平滑肌:肥大,嗜酸性及单核细胞浸润 4、粘液栓:Charcot-Leyden结晶等 大体:粘膜基底膜↑+平滑肌肥大+粘液栓+炎症→细支气管狭窄、痉挛→肺含气量↑→肺膨胀、柔软、有弹性症→粘膜充血、水肿→管腔狭窄。 支气管粘膜杯状细胞↑+粘液腺增生→分泌物↑+痉挛→粘/脓性分泌物—粘液栓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粘膜肿胀+粘液栓→细支气管狭窄+痉挛→呼气性呼吸困难、哮鸣。 (四)结局及并发症: 1.缓解 2.并发症:胸廓变形,肺气肿,气胸。 三、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以支气管的持久性扩张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常因分泌物潴留继发化脓性炎症。病变特点-支气管的慢性化脓性炎。 部位-好于肺段以下或Ⅲ~Ⅳ级小支气管。 临床表现-慢性咳嗽、大量脓痰或反复咯血症状。男性多见。 (一)病因: 1.感染:支气管壁炎症损伤→弹力↓,周围肺组织纤维化;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活瓣作用→支气管壁回弹力↓ 2.先天性发育缺陷和遗传因素:胰腺囊性纤维化+肺囊性纤维化-支扩 (二)病理变化: 大体: 部位--肺段支气管、左下叶多见。 支气管--柱或囊状扩张;多→蜂窝肺; 管腔--粘膜粗糙、充血、水肿,粘或脓性分泌物;壁↑周围肺--萎缩、纤维化、肺气肿; 镜下: 1.粘膜上皮损害: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溃疡形成;增生,鳞化 2.支气管壁的损害:萎缩、断裂、纤维化 3.支气管周围组织: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增生、纤维化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慢性炎、腺体↑、感染→咳嗽咳痰(脓性痰,量多、恶臭)血管壁损害→咯血 四、慢性阻塞性肺气肿(pulmonaryemphysema)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末梢肺组织因弹性、残气量↑而呈持久的扩张+肺泡隔破坏,容积↑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类型: 1、肺泡性肺气肿: (1)腺泡中央型 (2)腺泡周围型 (3)全腺泡型 肺大泡(bullaoflung):局灶性肺泡破坏,融合形成的大囊泡。直径2cm,多为单个孤立的囊泡,位于胸膜下。 2、间质性肺气肿 镜下: 1.肺泡扩张,肺泡孔扩大,间隔变窄断裂,囊腔形成 2.毛细血管床↓,小动脉内膜纤维化 3.细支气管慢性炎 4.气肿囊泡:腺泡中央型--呼吸性细支气管全腺泡型--肺泡管、肺泡囊 大体: 体积大(钝圆,压痕),弹性差(柔软),色灰白,切面蜂窝状。 (二)病理与临床联系: (1)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头痛,紫绀等缺氧症状。 (2)桶状胸:重度,胸廓前后径增大;胸廓呈过吸气状态:肋间隙增宽,肋骨上抬,叩诊过清音,胸透肺透明度增加。 (3)胸片,肺功能检查原发病症状:右心衰竭表现 (三)并发症: 1.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自发性气胸、皮下气肿:肺大泡破裂→大量气体进入胸腔→大面积肺萎陷 肺门区→纵隔气肿→皮下气肿 3.急性肺感染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chroniccorpulmonale)肺、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病变→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肺动脉高压→肺心病阻力↑ 1.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肺小动脉,毛细血管床减少、闭塞→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2.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缺氧→肺动脉压↑ 缺氧→红细胞↑→肺循环缺氧→心输出量↑→右心负担、肺动脉压↑ 缺氧→酸中毒→肺血管收缩↑ 3.肺内血管分流→肺动脉压↑ 4.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 (二)病理变化:(病因在肺,病变在心!) 肺:肺小A病变:管壁厚↑、硬↑,管腔狭窄—肌化—炎症→纤维化、血栓形成和机化 毛细血管↓↓ 右心:大体:右心肥大、扩张→横位心→心尖钝圆、肥厚,重量↑ 右室内乳头肌、肉柱、室上嵴增粗 肺动脉瓣下2cm处室壁厚度5mm(诊断标准) 肺动脉圆锥膨隆 镜下:心肌细胞肥大、增宽,核大染色深肌纤维萎缩、肌浆溶解、横纹消失间质水肿、胶原纤维增生。 (三)病理与临床联系: 肺病史,心脏病症状、右心衰的表现。 缺氧→右心衰竭:气促、心跳↑、紫绀,呼吸困难,肝大,下肢水肿等。 缺氧+CO2潴留→肺性脑病 肺尘埃沉着症(尘肺)有害粉尘微粒沉积于肺→肺组织病变(粉尘结节+纤维化),包括硅肺、煤肺、石棉肺。 肺硅沉着症(矽肺)吸入二氧化硅微粒→肺矽结节形成和广泛的肺纤维化。 特点:常见、进展快、严重 (一)病因:硅尘的吸入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基本病变:肺、肺门LN硅结节+弥漫性肺纤维化 特征性病变:硅结节 (1)硅结节(silicoticnodule):圆或卵圆形、灰白、质硬,有砂砾感,界清,直径2~5mm;中央缺血、氧→坏死→矽肺空洞 三个阶段: 1)细胞性结节:巨噬细胞+网状纤维 2)纤维结节: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 3)玻璃样结节: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呈同心圆状排列,似洋葱皮样,中央有闭塞的小血管、巨噬细胞,周围纤维母细胞。 (2)弥漫性肺纤维化(3)胸膜、肺门淋巴结的病变 (三)并发症: 1.肺结核 2.肺感染 3.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4.肺气肿和自发性气胸肺石棉沉着症(石棉肺)长期吸入石棉粉尘引起的肺间质和胸膜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咳嗽、咳痰、气急和胸胀痛等,晚期-肺功能障碍和肺心病的症状和体征,痰内可检见石棉小体。 undefined (一)病理变化: 肉眼:肺缩小、变硬,蜂窝状改变。 胸膜:脏层(下叶)显著增厚,壁层纤维斑、纤维化 胸膜腔闭锁,甚为灰白色的纤维瘢痕包裹。 胸膜斑(pleuralplaques):发生于壁层胸膜上凸出的局限性纤维瘢痕斑块,质硬,呈灰白色,半透明,状似软骨。常位于两侧中、下胸壁,呈对称性分布。 镜下: 早期:脱屑性间质性肺炎:肺泡腔内大量脱落的肺泡上皮和M聚积。间质内L、M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晚期: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多数肺泡闭塞,纤维组织填充。细支气管和小血管管壁纤维性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增生的纤维组织间可见石棉小体、异物巨细胞。 石棉小体:铁蛋白包裹的石棉纤维,分节,棒状,哑铃形。诊断石棉肺的重要依据。 (二)并发症: 1.恶性肿瘤:恶性胸膜间皮瘤、肺癌等 2.肺结核 3.肺源性心脏病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 又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休克肺、弥漫性肺泡损伤、创伤性湿肺 概念:肺内、外严重疾病引起的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加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一)病因:多,严重感染、创伤、肺严重疾患等。 (二)病理变化: 肉眼:肺湿润,肿胀,暗红色,重量↑,弹性↓,散在出血点、散在实变区,斑及斑片状略凹陷的肺萎陷区。 镜下:肺水肿:间质和肺泡腔内大量蛋白质液体 透明膜形成:肺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点状出血、灶状坏死。局灶性肺萎陷。 微血管:透明血栓和白细胞栓塞。后期Ⅱ型肺泡细胞及肺间质的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透明膜机化、纤维化——弥漫性肺泡内和肺间质纤维化。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新生儿出生后已出现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和呼吸衰竭。 病因:与肺(主要是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关。关键期:胎龄22周-出生病理变化大体:肺组织质地坚实,色暗红,含气少。 镜下:透明膜--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壁、肺泡管和肺泡壁上贴附一层均匀红染的透明膜。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一、鼻咽癌:鼻咽部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鼻血,鼻塞、耳鸣、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类型:1、大体类型:结节型(最常见)、菜花型、粘膜下型、浸润型、溃疡型 2、组织学类型: 起源:柱状上皮储备细胞(多)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少) (1)鳞状细胞癌:分化性鳞癌---角化型,非角化型未分化性鳞癌—细胞小,圆或短梭形态;泡状核细胞癌 (2)腺癌 好发部位:鼻咽顶部。 扩散及转移: 1、直接蔓延→颅内(上)、中耳(外)、鼻腔及眼眶(前)、颈椎(后) 2、淋巴道:为主,早,颈深上淋巴结 3、血道:肝、肺、骨多见,较少,晚。 病理与临床联系: (1)头痛、鼻塞、回缩性涕血、耳鸣,颈部肿块(乳突尖下方或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2)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 二、肺癌(carcinomaofthelung)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胸痛,肺部块影等 病理变化:大体:中央型(以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多见,最常见)周围型(以腺癌多见) 弥漫型(罕见)组织学类型: 1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大支气管,中央型 2腺癌:女性多,较小支气管,周围型.主要亚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肺泡间隔大多保存完整,癌细胞沿肺泡、肺泡管及细支气管壁单层或多层生长,形成腺样结构,并常见乳头形成。 3腺鳞癌:较少,鳞癌+腺癌 4小细胞癌:10-20%,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的Kultschitzky(库尔契茨基)细胞,是一种可产生多种异位激素的异源性神经分泌功能的肿瘤,属APUD瘤。燕麦细胞癌(Oatcellcarcinoma) 5大细胞癌:恶性度高。 6肉瘤样癌:少,高恶性。 7类癌 8唾液腺癌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syndrome):指除肿瘤及其转移灶直接引起的症状外,伴随发生的由肿瘤引起的一系列异位激素性和代谢性症状综合征。如:肺性骨关节病、高血钙、高血糖、类癌综合征(支气管痉挛、陈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 部分资料来不及整理啦, 我们建立了学习资料分享群 群满人只能邀请辽 麻烦大家添加工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