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选出你心目中年ldquo

时间:2021-8-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为进一步做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关于开展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科协发调字〔〕12号)统一部署,现决定在全校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寻访活动,五位候选人你最心仪哪两位(以下排名按姓氏拼音排序),快来动动手指参与投票吧!

陈宝璠

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土建工程混凝土材料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负责人

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主要事迹和贡献

陈宝璠,教授,教授(3级),土建工程混凝土材料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主任,多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员,泉州市高层次人才,教育部科技类专家库专家,泉州市政府多部门专家库专家。从事工程材料及其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城镇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在陶瓷、石材、水泥、玻璃、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在加工生产及其工艺设计上均有建树。近十年,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聚羧酸超塑化剂创新开发及应用关键技术方面的系列研究。迄今为止,已在多种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论文“高性能混凝土减缩材料的研发(Ⅰ)——减缩活性单体MBDEGAA的合成与表征”(年11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国科技技术信息研究所关于“领跑者—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简称F)”的国家级奖项,论文“矿渣细粉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研究”(年08月)、“SynthesisandpropertiesofanAMPS-modifiedpolyacrylicacidsuperplasticizer”(年12月)和“EffectsofanAMPS-ModifiedPolyacrylicAcidSuperplasticizeronthePerformanceofCement-basedMaterrials”(年10月)分别被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和福建省教育厅评为“第九届、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论文“MPEGAA-AA-AMPS高效减水剂对水泥浆料性能影响”(年10月)和“Synthesisofamacromer,MPEGAA,usedtoprepareanAMPS-modifiedpolyacrylicacidsuperplasticizer”(年11月)分别被泉州市组织部评为“第八和第九届泉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正式出版专著23册。申请中国国家发明13项,已授权发明专利6项。担任《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精细化工》等10多个SCI、EI收录期刊审稿专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高效丙烯酰胺型聚羧酸系混凝土减水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分子模拟及分子设计》等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市厅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

陈宝璠教授,患过胸膜炎,做过阑尾炎疝气手术,经历过肝肿瘤切除、食道出血绑扎和肝移植大手术,他也确实像一架二战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浑身弹孔累累的伊尔-2飞机,但依然坚持飞行。他带着浑身是病的身躯,在搞好教学前提下,至始至终、一如既往地专注于高性能混凝土聚羧酸超塑化剂创新开发及应用关键技术方面的系列研究。在近十年里,得到了3项省部级项目和9项市厅级重

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资助,共完成了6个系列、32个典型代表性产品的试验研究,并从理论方面深入探讨了相关高性能混凝土聚羧酸外加剂的作用机理,多项研究成果尚属国内首次:

1)年05月,首次通过接枝改性、官能团改性等方式引入磺酸基、羧基和羟基等基团基于试验和理论研究结果,揭示了AMPS改性丙烯酸减水剂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实质,提出了考虑AMPS改性的丙烯酸高效减水剂的开发方法,解决了改性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关键科学问题。

2)年12月,首次完成了在常温下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在水溶液中制备水溶性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供了相关实用合成方法,为混凝土行业生产环境友好型混凝土降低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3)年08月,首次完成了既带阴离子有机单体又带阳离子有机单体的两性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研发,揭示了两性型聚羧酸高效减水剂作用机理的实质,解决了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保坍性能和早强性能的关键技术问题。

4)年10月,首次完成了带有减缩活性单体的高效聚羧酸减缩剂的开发,解决了混凝土因温度变形和干缩变形所造成的混凝土开裂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实现了减水和减缩的统一。

5)年12月,首次提出了丙烯酰胺高性能混凝土聚羧酸外加剂的新型构象,建立了丙烯酰胺高性能混凝土高聚物外加剂的分子结构模型,从分子构象到高聚物合成系统的提供了高性能混凝土聚羧酸的成套设计方法和应用关键技术。

6)年12月,首次完成了高性能石墨烯改性聚羧酸减水剂的研发和力学性能试验,提出了在混凝土中添加高性能石墨烯改性聚羧酸减水剂后抗折强度和抗拉强度实用计算公式及其指标要求,解决了通过添加高性能石墨烯改性聚羧酸减水剂以提高混凝土韧性的关键技术问题。

年12月21日,委托厦门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组织相关专业专家对黎明职业大学完成的“高性能混凝土聚羧酸超塑化剂创新开发与应用关键技术”成果进行了评价,结论为:该系列项目成果整体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项目成果已被推广应用到泉州路桥翔通建材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47亿元。同时,在促进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生态效益。

.01“AMPS改性聚羧酸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年度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陈宝璠,他做人做事低调,不擅宣传,但他选择了硬刚。就像75岁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老爷子5月份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回头看,崎岖坎坷;向前看,永不言弃!

李大刚

黎明职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主要事迹和贡献

一、科技工作概况

李大刚同志为我单位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入职以来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专业的教学、科技研发以及技术推广工作。年,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群入选为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单位,该同志为核心成员参加专业群建设。未来专业群将聚焦区域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科技攻关以及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工艺应用等。该同志是专业群中“实用化工材料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福建省先进高分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相关项目负责人,肩负着项目建设与科技攻关的重任。

李大刚同志主要从事功能化工新材料合成、新型传质分离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多领域开展高强度、大通量、连续型及可生物降解等性能的高分子连续分离介质开发工作。所研究的壳聚糖-聚乙烯醇基超大孔分离介质用于茶多酚分离纯化,取代了传统树脂,传质分离主要对象为利用新型高分子分离介质分离纯化茶多酚等多种活性物质,对福建省区域茶叶深加工产业发展有积极意义。该分离介质可以将分离过程中的离心、过滤、浓缩以及层析分离等多个单元操作汇集于一步,是国内最早研究该工艺的人员之一,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基于此,第一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29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EI收录4篇)。

二、情系革命老区,助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

金花茶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是上杭县革命老区当地新特优特色农业开发的一大亮点,金花茶的规模化种植以及深加工技术转型升级,对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李大刚同志带领项目开发团队对接上杭县福建三丫生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先进金花茶提取工艺为主要技术核心并开发产品,一方面以区域内金花茶次等品以及加工脚料为原料开发茶多酚、咖啡碱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研制规整分离介质的制备配方以及尺寸设计,为相关茶叶深加工销售规整分离介质材料并提供技术服务。团队选用具有抗菌性天然胺基聚合物-壳聚糖与丙烯酸为单体原料,通过低温冷冻结晶致孔法一步制得超大孔两性实现了金花茶深加工过程中的分离、提取和纯化用规整分离介质的制备技术。

团队研发两性离子交换型规整分离介质实现以下创新特性:一是该整体分离介质本身富含有-COOH、-NH2基团,无需通过化学改性,可直接从金花茶浸取液吸附茶多酚等目标产物;二是研制规整分离介质整体成型,内部孔径尺寸范围为~0μm且相互贯通,

避免了传统树脂的预处理、溶胀、装柱等操作,将植物多酚分离过程中的离心、过滤、浓缩以及层析等多个单元操作汇集于一步单元操作,选择性强,具有高速处理能力,并可再生使用。三是聚合上首次采用天然还原剂替代现有的胺类还原剂应用于低温聚合,有效缩短聚合时间,从文献报导的聚合时间18h缩短至5h以内。团队所研发的茶多酚吸附分离材料现已在该公司试产茶多酚类“三花集”系列产品。

该项目促进革命老区金花茶行业发展,使传统的粗放式金花茶种植业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产品转型,符合现代科技兴农发展的潮流。项目通过服务区域农作物废弃资源的高值化加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朝集约型转型,减少了传统深加工对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体现出显著的农业生态效益。此外,核心的提取技术可以带动高端食品、保健品行业发展,本项目立足于本省农业资源,推进新型金花茶制品和生物材料的产业化,有助于打破先进天然物的提取依靠进口的格局,占领天然物提取制高点技术,促进区域内生物医药技术的创新发展。

三、锲而不舍,创新设计大通量吸附材料助力区域环保事业

泉州地区是全省纺织面料及染整企业集群地区,印染企业60余家,染整能力30万吨以上。印染废水的回收仍是区域内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废水排放总量占整个工业废水的总排放量的12%,COD排放量占18%,氨氮排放总量占12%。沿海地区若水环境污染严重会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近年来,政府、企业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如年发布的《福建省纺织染整工业污水物排放标准》中除了收紧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等常规指标以外,还增设了可吸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指标以加强对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因此开展印染废水的处理必须进行深度处理工作,是治污减排的需要,是改善水环境的要求,也是泉州科技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李大刚同志通过调研泉州区域内印染类企业废水处理现状和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开发系列整体成型的大尺寸吸附介质,力求达到高通量、低阻力、高效率的处理效果,迎合区域内印染企业废水处理节能减排需求。为了解决泉州地区印染废水的规模化问题,他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探究如何通过分子设计以及材料物理尺寸设计开发大通量印染废水材料,力求达到高通量、低阻力、高效率的处理效果,通过多年的研制开发了氧化石墨烯复合超大孔吸附材料,首次采用低温冷冻聚合技术制备超大孔连续海绵骨架,再利用氧化石墨烯片层上功能基团对孔隙壁进行化学修饰制成复合超大孔吸附介质。

所开发的废水吸附性介质可有效对流经材料的印染废水中染料吸附同时能捕获重金属离子。研制的吸附介质整体成型,孔径尺寸范围为~μm且连续贯通,避免了传统散装树脂的预处理、溶胀、装柱等操作,选择性强,具有高速处理能力,以资用于印染废水规模化深度处理。年该项目实现与福建三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试生产对接,以资逐步淘汰现有市面上以活性炭、颗粒离子交换树脂乃至某些分离膜材料,以求提供一种大通量、低阻力和高效废水吸附材料,力求迎合泉州区域内印染废水节能减排转时代发展的需求。

四、科技项目融入教学,人才培养不断线

李大刚同志带领团队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将产学研用进行有效结合,以“导师团”为指导形式,具体研发项目为驱动,构建“师徒制”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设计是为解决区域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与传统教育的矛盾而开发的,学生入学后,在不同学期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教学。不仅在课程体系中添加了创新创业课程还将“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与顶石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李大刚同志作为创新创业导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产品研发和工艺执行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毕业设计的开题延提前至第3学期,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结合导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课题,由学生提出研究方案和撰写开题报告;第4、5学期,由导师与企业工程师指导实施与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根据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所需的专门技能、研发技术,于第6学期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进入企业,成为准员工,进一步强化提升产品小试、中试放大和工艺执行能力,同时可以将学生在校的创新成果以及新技术应用引入企业,成为企业所需人才,实现高位就业。

李大刚同志在工作中从没有间断过学习和自我充电,学习学术前沿动态、课程改革等,以此来强化理论、强化实践技能、强化科研水平、强化服务能力。正是因为该同志不断的学习,并将学习成效应用于工作实践,先后荣获“福建省高校杰青”、“泉州市优秀教师”、“泉州市五四奖章”等荣誉,并被认定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第四层次)”等荣誉。

王兰

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教师

博士副教授

向上滑动阅览

主要事迹和贡献

王兰,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研究,现任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会员。参与过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主持多项市厅级及校级科研项目,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教学项目,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授权多项专利,成果丰富,业绩卓著,是黎明职业大学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

一、科研攻关,服务地方工程结构防灾工作

福建省所在的东南沿海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工程结构抗震防灾工作形势严峻。为解决东南沿海传统民居—石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防灾问题,系统开展石砌体结构抗震与加固技术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石砌体抗震性能及受力机理研究、地震弹塑性反应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石墙抗震加固技术研究及石楼板抗弯加固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土木类权威学术期刊《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及《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等发表,同时被国家标准《村镇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及福建省地方规程《福建省石砌体结构加固技术规程》所采用。

沿海地区结构饱受钢材锈蚀困扰,钢材锈蚀带来的结构安全问题突出,经济损失巨大。提出一种新型铝合金复合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实用新型专利号ZL0674.7;发明专利公开号CNA),充分利用铝合金材料耐腐蚀、强重比高和外观美观等优点,在纯铝合金结构基础上,开展铝合金与其他材料形成的组合构件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拓展铝合金材料的工程应用范围。开展铝合金复合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轴压性能试验研究及FRP-铝合金管混凝土组合构件轴压性能试验研究。研究成果为提高沿海地区工程结构耐久性及耐腐蚀性能、推动海水海砂的有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该成果完成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授权专利1项,发表论文1篇。

总结近年来的科研成就,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4篇;授权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持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2项,黎明职业大学科研团队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及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标准《村镇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修订工作。技术应用推广业绩包括:3项发明中的结构性能试验装置被华侨大学福建省结构工程与防灾重点实验室保留为固定试验装置,完成多项科研试验;石楼板加固技术及石墙加固技术等研究成果被《福建省石砌体结构加固技术规程》DBJ-T13--所采用;新型组合石梁及组合石板研究成果应用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中的现代石结构示范工程,已通过验收。

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培养青年人才

王兰领导的研究团队结合我国东南沿海地震频发、台风暴雨侵袭及近海腐蚀环境等复杂灾害情况,围绕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展开研究,是黎明职业大学重点建设的科研创新团队。在领导创新团队、学术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表现突出,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年促成黎明职业大学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负责引进人才对接工作,执行引进人才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工程防灾中心,对黎明职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影响等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从年至今,带领团队成员完成科研团队项目1项,并再次以综合排名第二的成绩获得年度黎明职业大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立项1项。带领团队成员申报并立项的市厅级科研项目共有8项(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6项,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课题1项,以及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一批)课题1项),约占土建学院近年来立项市厅级课题总数的60%以上。团队成员主持并完成校级课题4项。参与起草申请的“绿色防灾建筑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校级立项,多名团队成员参与建设,并得到泉州市资助,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备申报福建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各项科研项目总经费约.7万元。候选人申请专业相关国家专利多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受理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约占土建学院全部专利数量的80%左右。团队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3篇,核心1篇;3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分别获泉州市土木建筑学会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及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2名在职攻读学历博士,1名于年6月毕业;2名成员顺利晋升,1名晋升为副教授,1名晋升为讲师。团队成员多次获奖,包括微课比赛一等奖、“优秀教师”及“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和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共获5项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和3项校级奖项。

克服重重困难,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提升,在未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的前提下,以一己之力带动所在专业教师科研队伍建设。年到年在职攻读学历博士期间,一边担任教学工作,一边开展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同时开展团队建设工作,每一项工作都认真完成。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没有周末和假期,每周往返于泉州和厦门两地,持续高压工作多年,顺利取得博士学历和学位,同时也将科研创新团队的工作带入正轨。

积极推动学院与其他高校的科研合作,带领学院的其他老师和学生到其他高校开展调研及科研实践活动。曾独自先后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土木实验室调研,也曾带队到华侨大学土木实验室调研。为了给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与校外专家的交流机会,在王兰的倡议下,土木建筑讲坛开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余场,邀请多名高校及企业专家莅校开设讲座,反响强烈。

在团队建设、科研创新及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提高了本校承担较高等级科研项目的实力,担任中国建筑学会村镇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促进了本校与其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其领导的创新团队带动了黎明职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推动该专业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三、教学改革先锋,助力学校高层次办学

在教学上获得年黎明职业大学第八届“教坛新秀”荣誉称号,以及年黎明职业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具备“双师”资格,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担任《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及《建筑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课程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在教学研究上,年至年主持并完成福建省精品在线课程《建筑结构抗震》,参与完成《建筑结构》课程;参与国家级骨干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及教学资源库等项目。

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大胆尝试,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科研实践机会。年9月份至10月份,不顾有孕在身,带领学生到华侨大学土木学科实验大楼与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在实验室制作试件、粘贴应变片及加载准备工作等。进一步通过导师团活动,将研究生阶段使用的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引入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入门,了解除PKPM或盈建科等国产结构分析软件之外的国际通用软件,开阔学生视野。让部分有学习深造潜力的学生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式及科研工作有了直观又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增强对专业的进一步理解,为其后续的学习深造及工作能力提升指明方向。

重视企业实践,时刻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