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37(7):-.傅毅立,刘毅,苗劲柏,等.摘要目的 探讨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应用在支气管扩张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年1月至年6月因支气管扩张症接受胸腔镜联合肺段切除的患者资料。手术指征是经高分辨CT(HR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影像学存在手术靶区,同时存在反复感染、咯血或持续咳痰等临床症状且接受内科治疗症状缓解欠佳。资料完整患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解剖组,62例)和非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非解剖组,51例)两组。检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持续漏气、支气管胸膜瘘、咯血、肺部感染等)等指标来评估手术安全性,术后1年随访复查,记录两组术后1年肺功能变化、肺部感染再入院就诊次数以及咯血症状控制等评估手术效果。 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灶范围、切除范围、术后肺功能(包括FEV1占预计值%变化,DLCO占预计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解剖组(.9±29.7)min,非解剖组(.3±2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天数解剖组(5.6±3.8)天,非解剖组(6.9±5.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术后并发症方面,非解剖组在术后再咯血、支气管胸膜瘘术以及后1年内因肺部感染入院次数多于2次的患者均多于解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采用胸腔镜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的手术方式安全性良好,且并发症更少,利于患者恢复。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者可以损害患者肺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外科手术是适宜的方法[2]。手术切除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支气管扩张病灶易出现在多个肺叶的不同肺段,单肺叶切除术后容易残余症状,多肺叶切除导致肺功能下降明显,亚肺叶切除临床上主要采用楔形切除术而易出现并发症。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包括肺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肺部疾病,证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3]。但应用于支气管扩张患者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联合肺段切除的患者资料,比较围手术期相关问题及术后恢复情况,评估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以期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有效参考。 资料和方法年1月至年6月,在首都医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共例,其中胸腔镜联合肺段切除的患者例。本研究定义联合肺段切除是指手术切除部位位于同一或不同肺叶,切除范围大于两个肺段者。术前存在咯血者55例,术后仍存在咯血者7例。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和非解剖性肺段切除,其中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是指目的肺段支气管应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单独处理,术中明确段间平面后再应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切除肺段;非解剖性联合肺段切除术不单独处理支气管,应用内镜切割缝合器楔形切除病变区域。解剖组男31例,女31例;年龄(54.2±11.3)岁。 入组标准:(1)经高分辨计算机体层X线扫描(highresolu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