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骨科I类手术关闭切口前常规用聚维酮碘(povidoneiodine,PVP-I)溶液冲洗,以期杀灭术区有害细菌,降低术后感染率。对细菌感染的黏附理论和生物膜理论提示:对于感染创面的处理本质是物理方式抑制细菌在手术创面的黏附,阻止生物膜再生。鉴此,年1月~年6月,作者对例骨科I类手术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切口预防感染或非必要。 一、手术部位感染 发生感染,细菌首先应接种于条件适宜的部位。正常情况下,皮肤表面的共生菌在手术时可能通过手术切口进入体内,此时的细菌以浮游形式存在。进人体内后,这些细菌黏附于创面周围组织及内固定装置表面,随着细菌的增殖出现固相黏附。细菌开始分泌胞外多聚物(EPS),小型的细菌群落形成生物膜。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数分钟内黏着,2-4h形成牢固黏附的群落。预防控制感染的关键是防止生物膜形成,其第一步在于防止细菌黏附。而仔细冲洗及清创可降低创面感染风险已达成临床共识。 二、骨科手术感染风险因素 骨科I类切口的手术后感染率在0.7%-11.9%。内固定植入物和缝线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导致潜在的细菌感染。既往关节感染病史和既往关节内类固醇注射史,会增加关节置换手术的感染风险。对于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而言,增加感染风险的因素有创伤、使用内植入物、腰椎部位手术以及后路手术。目前常规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在手术切皮前lh预防性应用头孢唑啉(1-2g静脉给药),并在术后24h内停药。通过手术前沐浴等单纯的物理性冲刷减少皮肤的细菌接种量可降低术后感染率。 三、PVP-l的生物学特点 PVP-I是碘和1-乙烯基-2-吡咯烷酮均聚物的络合物,是常用的消毒剂,杀菌机制即与菌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结合而使其变性,同时氧化细菌原浆蛋白中的活性基因而导致微生物死亡。临床研究表明,17.5mlPVP-I溶液加入ml生理盐水,配置浓度约3.4%的稀释溶液,浸泡伤口3min,能显著减少感染率。Brown在关节置换术中使用1%的稀释PVP-I溶液浸泡创面3min,术后感染率下降至0.15%。但PVP-I对细胞膜同样有毒性杀伤作用,体外实验中小牛关节软骨浸泡在5%PVP-I溶液6min后,软骨细胞即被杀死。给兔胸膜内注射2%-4%PVP-I溶液后即可产生胸腔炎性渗出液,渗出液蛋白计数、WBC计数及LDH水平均明显升高,提示PVP-I溶液会对正常细胞会造成同样的损伤,也会增加骨科手术患者创伤,导致术后恢复欠佳。 四、生理盐水冲洗创面的优势 对开放骨折使用肥皂液或是抗生素的冲洗液进行冲洗清创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冲洗液在感染率控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含抗生素冲洗液的术后创面不愈合率较肥皂液组高约2.4倍。而另一项开放性创伤液体冲洗研究中发现 ,相较于高压皂液冲洗,单纯使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可以降低感染及骨不连发生概率。依据细菌生物膜理论,在内固定装置表面的生物膜形成之前及时清创彻底清除生物膜,或破坏生物膜黏附过程,则简单的清创冲洗并保留内固定装置的治疗方式就能获得成功。物理性清除(清创)或者用力刷洗清洁创面是降低生物膜负荷的最佳方法。作者体会,生理盐水作为临床中最常用的药物溶剂与静脉输入媒介,渗透压与体液相同,无细胞毒作用,用来冲洗手术创面不会损害活性组织,安全可靠,方便简单。 文献来源:王景,徐瑞,张海鸿.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对骨科I类切口术后感染的影响[J].临床骨科杂志,,19(1):55-56 摘要:目的比较聚维酮碘溶液与生理盐水冲洗对骨科I类切口术后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例骨科I类切口患者分为两组,关闭切口前分别使用聚维酮碘溶液(A组,例)及生理盐水(B组,例)冲洗创面,观察术后感染率。结果15例发生手术后早期创面感染,A组9例(感染率2.96%),B组6例(感染率2.73%),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13例)。结论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在I类切口术后感染的控制上并不优于生理盐水冲洗,建议骨科I类切口手术常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术区。 脊医术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