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是世界心脏日,近期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的新闻更是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其中不乏知名人士和专业医生,引起人们的 专业医生未能预知猝死“降临” 早前,解放军医院脊柱外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永刚心脏猝死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1岁。 据相关媒体报道,张永刚教授早前到上海参加学术会议返回北京途中,突发心脏骤停,医院全力抢救数小时,最后仍无法获救。据同行人士透露,其实在上飞机前,张教授已出现过黑矇,但他自己误以为低血糖发作,并在当天晚上又与几位同道专家一起畅聊到凌晨1点。意外发生后,同行的医生及很快到达的就地开始按压,但心电图始终是直线。 就在上月,医院ICU外科重症监护室医师宋韩明医生在值班时猝死,享年32岁。宋医生在去世前曾感到上腹部不适,值班当晚曾有过输液治疗,但之后被护士发现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在此之前,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在值完夜班之后,也因突发心脏疾病,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3岁。 近来频发的猝死事件,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年危机来临,增加了很多健康的担忧。而据旁人的描述,猝死固然来的突然,但并非没有预兆。以上三位医生在心脏骤停发生之前,都存在一些征兆,这些不寻常的症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不幸发生。当死亡来临前,连医生都可能难以自识并自救,作为普通人,往往更不知如何面对。 大学生球场突然昏迷 无人懂应对 对于突发心脏病猝死,家住南海西樵的小邓就曾经历过发生在身边却不知如何是好的状况。 小邓告诉记者,几年前还在读大学时,暑假与一帮旧同学在家附近打篮球,在烈日下奔跑将近一个小时后,大家都有点累了停下来休息时,其中一位刚刚还一起打球的同学就突然昏阙过去了。“一开始大家还以为他累了而已,都没太往坏的方向去想。”小邓表示,后来大家越来越发现情况不对劲,但由于都缺乏医学知识,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更不懂得问题的严重性和急救的常识。后来在旁人的提醒下才立即打电话叫来救护车将其送院,但为时已晚,最后还是抢救无效。 勤体检早发现可降低猝死风险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许兆延指出,因突发心脏病造成猝死大致可分为两种人群。30岁以内的多为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造成,这类人群只要勤体检,并向医生提供完整家族病史,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医治,就可大大减低突发心脏病猝死的风险。 对于30-60岁左右的人群,造成猝死的原因多与后天因素有关,大部分还与冠心病和突发心肌梗塞有很大关系。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多处于事业拼搏阶段,抽烟、喝酒、不健康的饮食作息,是不少人常见的生活状态。加上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种种原因都会提高突发心脏病猝死的风险。许兆廷认为,要预防猝死除了需要勤体检,早发现早治疗之外,还需要提供职场人士的职业教育水平。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培养不能长期过量工作的意识,为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强度设定一条红线,即使再忙也不能超越这条红线,发现不适要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得不偿失。更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 许兆廷提醒,突发心脏病的猝死其实还是有迹可循的,提前捕捉早期状况及时就医可大大降低猝死的风险。如突然体力变差、易气喘;胸口无故出现疼痛、心脏突然出现落空感、无故眼发黑、无故脚软或脚肿等等症状,都可能是突发心脏病出现的前兆,医院检查。而普罗大众的急救知识也需要进一步普及,如果身边有人突然晕倒并失去知觉,9成机会都可能是突发心脏病发作。这时候要立即拨打并在病人晕倒后4分钟黄金抢救时间内采取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 白癜风会传染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