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吃海鲜的福建人要注意啦,当吃货也是有风险的!下面这两件事,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可一不小心不仅容易伤害到自己,甚至还危及性命啊: 事件一 男子被鱼刺卡食道,食道外膜被穿透、胸腔出血感染! 谁吃鱼没有个被鱼刺卡喉咙的时候! 怎么办?喝醋?咽饭团? NO!这样更危险! 医院接诊了一个被鱼刺卡喉的伤者。原本,他通过喝醋、大口吃菜,想把鱼刺与食物一起咽下去,然而事与愿违!不仅鱼刺问题没解决,反而胸骨痛了一晚!不得已,医院检查,才发现,鱼刺已经穿透了食道外膜,情况十分危急! 到医院就诊后,伤者做了胃镜检查,发现鱼刺样的异物刚好卡在食道中段的位置。 医院内镜室主任陈茂顺介绍说,因为鱼刺已经穿透了食道外膜,并且靠近心脏。在尽一切办法取出鱼刺后,又为这位患者放了一个护膜的支架系统,把创口的创面堵住,减少出血或是胸腔感染的几率。 Word天!谁能想到,一根鱼刺最后竟然需要这样大动干戈,差点致命!好在,经过医生综合处理,患者目前病情已经稳定,约两周后,就可以把支架取出来了...... 被鱼刺卡了 到底该如何正确处理? 据了解,吃鱼时被鱼刺卡住,最初的位置一般都比较浅,最常见的就是在扁桃体附近,如果及时就医夹出,就很容易解决。 记住了!以后要是被鱼刺等异物卡住 不要再用吞食物等土办法! 这样会把鱼刺越挤越深 要是把鱼刺推入咽喉部、食管 就更难取出来了! 医院及时就诊! ▲配图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事件二 男子手被蟹钳夹伤,全身发抖、双手肿烂、面临植皮手术...... 平日里宰杀鱼、虾、蟹等海鲜时 被蛰伤或夹伤的事时有发生 大多数人也都不会特别注意 ▲配图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但近日,漳州龙海的苏老汉被蟹钳夹伤 却险些要了他的性命! 区区小蟹怎有这样大的能耐? 赶紧跟小编一起看看苏老汉到底经历些什么! 前方高能预警:画面略凶残,胆小者慎看! ↓↓↓ 难以置信!苏老汉就因为抓毛蟹时被蟹钳夹破了皮,竟然双手红肿起泡溃烂,全身发抖,不得不入院就医,做血液透析,还要面临植皮手术…… 事情是这样的:10月19日上午,一位好朋友给苏老汉送来了一筐三疣梭子蟹,把苏老汉高兴坏了。 ▲配图来自网络,与事件无关 就在他要宰杀梭子蟹准备烹饪时,双手虎口位置同时被两只大三疣梭子蟹用钳子狠狠夹住,不一会儿就流血了。 由于以前经常有被海鲜夹伤的经历,所以苏老汉也就没在意,更没进行消毒处理。谁知当天下午4点左右,苏老汉的双手开始流血、肿胀,全身还有些发抖。 直到第二天,苏医院接受治疗。后来,病情没好转,双手红肿越发厉害,甚至开始长起水泡。10月21日中午,苏老汉被转到第医院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 元凶竟是它! 不就是被蟹钳夹了一下吗 怎么就伤得这么重!!! 这梭子蟹也太“恶毒”了吧! 然而 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据主治医生朱健介绍,苏老汉是因为感染了创伤弧菌感染。 创伤弧菌是什么鬼? 创伤弧菌也叫海洋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嗜盐的革兰阴性菌,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一带常见,它们喜欢生长在20至25度的水温中,因而夏季更多见。 临床表现 一旦人体感染后,一般会在48小时内出现感染性休克、皮肤肌肉坏死、脓毒血症,进而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有文献记载75%的患者都可能会丧命。 由于创伤弧菌一般临床上比较罕见,早期正确诊断困难,大多均在典型的临床表现出来后,再结合接触海水或海产品病史方可作出诊断。 传播途径 通过伤口传染是这种创伤弧菌的最主要传播途径,而生吃海鲜,如腌制的螃蟹、牡蛎等这些贝壳类海鲜容易成为传播载体! 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海产品很易受弧菌的污染。根据早些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38.6%的海产品检出VP(副溶血性弧菌),浙江省试样的VP阳性率最高。甲壳类、贝类和鱼类试样VP阳性率分别为49.3%、37.9%和25.5%。 被蟹钳伤,被贝壳划伤,被鱼虾刺伤,以及生吃海鲜,比如腌制的螃蟹、牡蛎等,就可能打开感染的大门。 那该怎么预防? ↓↓↓ 小心碰! 1.扑捉海鲜或宰杀海鲜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戴手套的习惯; 2.如果手上有伤口,就尽量不要去接触海水; 3.被蛰伤或夹伤时应自行尽早处置,可用清水冲洗或挤压感染的血液等; 4.对于老人、小孩和孕妇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以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都要少接触各种带刺的海鲜,以免受到伤害后引起致病风险。 小心吃! 1.不要生食海鲜,最好是煮熟后再食用; 2.蒸煮贝类,要汤水沸腾超过5分钟,不吃壳未张开的贝类; 3.贝类食品烹调后及时食用,剩余部分密封冷藏,下次吃时也要煮透。 看来当一枚合格的吃货 懂得安全、学会保护自己 也很重要! ︱来源:福建新闻频道《现场》,播出时间:每日18:00-19:10;部分资料来自海西晨报、新华网,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福建新闻频道 推广/合作 王先生: 北京哪里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治疗效果好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