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技巧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自于生活

时间:2017-2-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接上周……)三、科学发声训练的依据

顺应和发展自身生理机能以及充分运用物理原理,让歌唱省时、省力,减轻体力劳动,用最小的力量发出最完美的声音。任何老师都会说自己的方法是最科学的,究竟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其依据是什么?总不能你说白就是白,你说黑就是黑!有没有“标尺”或“原则”来衡量呢?我想应该有!这个“尺”和“原则”就是你的论点和方法应该是来自于生活的,听得懂、做得出的,不是凭空想象的或“想当然”的,而且各种方法之间是相通的,决不自相矛盾。若是前后矛盾以及生活中没有过的,就会导致学生“感觉难找”。这个“生活”指的是心理、生理、物理三者的完美结合,缺一不可。由于声乐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看不见、摸不着,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说法。我想,也应该是不管白猫、黑猫,逮得住老鼠就是好猫!如果大道理说得特别高深,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越学越困难,那就值得商榷了。

四、值得商榷的“教学法”

违背生理机能和不符物理学原理是导致学生感觉难找的根本原因。

常常听到一些初学声乐者叫苦“感觉难找”、“声乐难学”、“做了这里又忘了那里”……其实大部分的原因来自一部分老师毫无科学依据的教学方法和令人费解的“要求”上。如:

“把头再打开一点”:

从生理上讲,头骨不可能再打开,说者的意图应该是“头腔共鸣再丰富点”。

“先把横膈膜打开”:

从生理学上讲,横膈膜的运动不受大脑指挥,况且人们并不能感知横膈膜的存在,也不知横膈膜在哪,说者的意图应该是“腰两侧肌肉膨胀,向外扩张”。而这种动作应该是歌唱发声时,由于声带向下挡气形成阻力、气息受压、迫使腰肌膨胀向外扩张。如果还没发声就预先打开横膈膜是一种主动、被动关系颠倒的行为,注定唱不好歌,生活中也没有谁是先打开横膈膜再出声音的。

“声音挂头、声音放下来、声音往前、声音靠后”:

从字面上看,四种要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如果说不清,道不明,办法不具体,难怪学生犯糊涂。

从物理原理分析,声音不是物质,它不听人使唤,不能由着你上头就上头,靠后就靠后。实际上这种上、下、前、后指的是打开喉咙的动作,当打开喉咙后,上头的是泛音,放下的声源,即发出声音的喉结,靠后的是后咽壁,往前的是声音脱离肉体,飞出体外。教师只能要求学生始终打开喉咙,建立竖起声音的通道,让管道上通头、下通胸,声音就会顺通道上下。

“气息再深点”:

老师要求的“气息再深点”,常被学生误解为“把气鼓到肚子的最下面”,其实气息深不是肚子鼓起的部位低,气息的深浅应该由喉头位置的高低来界定。喉头低气深,喉头高则气浅。喉头的高低又是由喉咙打开的程度而定,喉咙打开得大,喉头低;不打开则喉头高。所以,若要求学生气息再深点,先检查学生的喉咙是否始终打开了。别从气入手,而是从打开喉咙的状态入手为好。

“腹式呼吸”:

为了求得气息深,老师常常反对胸式呼吸,要求用腹部吸气,意图是好的,说法欠准,从生理学分析,“气”只能吸进肺里,肺在胸腔内,腹部并无呼吸功能,何来腹式呼吸之说呢,是凭“感觉”,因为我们的胸部肋骨最下面两对是游离的,它不与胸骨相连,气吸满肺时,上面的肋骨前连胸骨,后连背脊骨,不能扩张,最下面的肋骨游离,可以扩张,又离腹部最近,所以下面的肋骨一扩张,必然压迫腹部,所以感觉是腹部在呼吸,这就是生理原理,不可违背,不管学生是哪种呼吸方法,建议老师不要从“呼吸”开刀,谁从呼吸上下功夫企图获得科学的发声方法都难以如愿,因为呼吸方法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发声方法,只有唱对了,呼吸才正常。若上胸浅吸气,那是因为高喉头位置起唱加上漏气而形成的,要纠正浅呼吸,先纠正唱法,若低喉头主动向下挡气发声,则挡气越坚定、持久,进气就越是快而不费劲且深。

“声音顶不住,每天练跑步”:

遇上学生声音摇晃,特别是句尾音顶不住、站不稳时,就认为是学生腹肌没力量,往往要求学生每天去跑步,锻炼呼吸肌肉群的力量。当然身体的好坏与歌唱能量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三级的身体,不可能练成一级的歌唱家来。单是歌唱不好,没有力量,却不一定是腹肌的问题。因为是歌唱锻炼了腹肌,而不是锻炼好了腹肌才能唱好歌,如:举重运动员,腹肌力量棒吧?还有摔跤、相扑等运动员,他们不一定都会唱歌;宋祖英、德德玛不一定跑得快。笔者本人就有着亲身体会:我们年轻时,国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校生都要劳卫制达标,我是通过了一至三级的运动员,还是班上的文体委员,唱歌却虚而无实质,现在已是古稀之年却能高亢明亮的唱通三个八度,说明解决声音的力度和稳健关键是唱法,不是腹肌无能。

正常发声时,确实有一股“顶”劲,而且“顶”的时候,腰腹肌肉即呼吸肌肉群也确实是硬而有力,但这是被动形成的表象,为解决这个问题,你得弄清“谁跟谁顶”?“顶哪儿”?“为什么要顶”?免得学生每天跑得汗流浃背,身体是好了,歌还是唱不好,这叫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强。

这个“顶”是发声时,声带向下挡气与横膈膜向上送气的过程中,声带与气“顶”,在下放后的喉头低位置“顶”,顶即对抗,因为只有对抗才产生能量,所以要“顶”。声带向下挡气是主动的,而且这股力是垂直的,与地球吸引力是一致的所以这股力越垂直越主动,则声音越稳健,越有力度,从这股主力发展中,气息受压而分化出横向的派生力,是这股横向的派生力导致呼吸肌肉群的膨胀和横扩,既是派生力,自然就是被动的,所以要解决声音顶得住、站得稳,要抓主要矛盾,那就是学会在喉头低位置的地方加强声带主动向下挡气,发出不虚不吊有实质的声音。

“要感觉声音越来越长”:

某年寒假,在长沙女师的一个声乐函授班的面授期间,我听了一堂来自北京的英俊帅气的年轻男老师的声乐课,他的很多观点我很赞同。在上课时,提得最多的是“要感到自己的声音越来越长……”(是人的声音,不是音符时值),这种感觉无疑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就是听不懂,做不出。从物理学分析,声音不是物质,也无法触摸,要把它拉长,的确费解。

我想,要让学生听懂,并达到要求,办法只有让其“具体化”,所谓长与短,一定是有两个点和两点之间的距离,我们说不清声音的长与短的概念,但一定能说得出声源的起点(即喉头B点)和声音到达头腔的入口(鼻咽孔C点)之间的这条声音通道的长短距离,也就是说让喉头挡气发声的动作和力量有意识向下方引导,到小腹着力点(A点),让软腭有意识向上提起,让声音从鼻咽孔上头,这样向下向上反向延伸便拉长了发声通道,这种声音通道C与B的距离越来越长,便是“声音越来越长”的感觉。这种“拉长”并非实质上的拉,因为你不拉长的话,就会因人的惰性或咬字不当等原因使得声道“变短”,用越来越长的感觉唱,只是为了克服越来越缩短(喉头因此而上跑),从而达到在运动中稳定喉头的目的。

——————————

感谢您的







































中药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